蔚来又一次交出了让投资者心惊的成绩单。二季度亏损接近 50 亿元,上半年累计亏损 118 亿元,上市七年来总亏损超过 1200 亿元。销量虽然在涨,但均价下滑、毛利率下降,“卖得更多”换不来盈利。李斌喊出的“第四季度要盈利”,听上去更像是一种自我麻醉,而非现实路径。
投资者担心蔚来会不会“倒下”,并非杞人忧天。因为无论从财务数据还是战略选择看,蔚来都在走向一个越来越危险的死循环。
越卖越亏,模式本身就错了
二季度,蔚来卖出了 7.2 万辆车,同比增长不低。但问题在于:车卖得越多,钱却亏得越多。汽车销售额 161 亿元,同比增长 3%,但销售均价从去年同期的 27.2 万元跌到 22.4 万元,相当于每辆车平均少赚 4.8 万元。
更关键的是,汽车销售毛利率从 12.2% 掉到 10.3%,毛利润只有 19 亿元。别忘了,蔚来的研发费用高达 30 亿元,销售和管理费用又吞掉了 40 亿元。这意味着,即便销量再创新高,毛利润依旧填不上费用窟窿。
逻辑已经很清晰了:蔚来不是短期亏损,而是结构性亏损。它没有稳定的利润池,只有不断扩大的黑洞。
七年亏 1200 亿,资本耐心消耗殆尽
从 2018 年登陆美股算起,蔚来已经整整七年。七年时间,累计亏损超过 1200 亿元。对比之下,理想在二季度净赚 11 亿元,小鹏也将亏损缩窄到不足 5 亿元,看到了盈利曙光。只有蔚来,依旧在亏损的原点打转。
李斌承诺“今年四季度要实现季度盈利”,听上去斗志昂扬。但资本市场不是靠口号驱动的。小鹏用了 10 个季度才把单季亏损从 40 亿降到 5 亿,蔚来凭什么在两个季度内就能翻盘?
投资者的耐心是有限的。过去大家愿意给蔚来时间,因为新能源行业还在高速扩张。但如今行业已经进入淘汰赛,理想和小鹏都在逐步建立信心,而蔚来却仍然交不出“正数答卷”。亏损里程碑一旦突破 1200 亿,市场信任几乎被消耗殆尽。
高负债高杠杆,安全边际几乎为零
财报里一个更危险的信号是:蔚来的资产负债率高达 93%,远高于理想的 54% 和小鹏的 67%。换句话说,蔚来已经几乎没有安全边际。
截至二季度末,蔚来的现金及等价物、短期投资和存款等合计 272 亿元,比一季度还多了 12 亿元,看似“钱还够花”。但别忘了,这比去年底的 417 亿元少了整整 145 亿元。大量现金被消耗在蔚来中国的增资上,带来的并不是新的增长信号,而是投资者持续的担忧:钱还能烧多久?
再看应付账款,蔚来高达 350 亿元,小鹏 300 亿元,理想甚至达到 500 亿元。整个行业都在压缩付款周期,对现金流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在这样高负债的背景下,蔚来稍有闪失,就可能陷入流动性危机。
品牌扩张,是解药还是毒药?
蔚来选择了同时推进三个品牌:高端的蔚来,中端的乐道,低端的萤火虫。表面看是“全面布局”,实际上却是对资金和管理资源的极限消耗。
二季度数据已经证明,新品牌并没有带来利润,反而把整体均价和毛利率拉低。乐道和萤火虫处在“起量阶段”,必然是赔本卖车的逻辑。蔚来企图通过扩大销量覆盖成本,但这条路并不现实,因为销量的提升是以利润为代价换来的。
扩张对蔚来来说不是解药,而是毒药。因为在资金有限、负债沉重的情况下,三品牌战略只会加速现金流的流失,让风险更快到来。
蔚来可能走不到盈利的彼岸
从二季度的这份财报看,蔚来已经站在危险的悬崖边上。亏损惯性难以扭转,资本耐心几近枯竭,高负债让它几乎没有安全边际,三品牌扩张则让风险进一步放大。
李斌想在四季度交出一个“盈利奇迹”,但从财务逻辑到行业规律,没有任何现实基础。蔚来的问题不是一两个季度能解决的,而是长期的商业模式错误。
理想已经盈利,小鹏正在逼近,蔚来却依旧困在亏损的深渊里。所谓“盈利目标”,在现实面前更像是一场幻觉。
如果没有外部输血或行业奇迹,蔚来可能真的撑不到盈利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