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终于放手捷达,普遍认为,捷达此次混改构建的 "一汽 - 大众 - 成都" 三方股权结构,绝非简单的资本联姻,而是合资车企突破体制桎梏的标志性探索。
这种创新模式既吸收了奇瑞混改的成功经验 —— 通过股权多元化激活市场化活力,使管理层能够聚焦用户需求而非行政指令,又创造性地引入地方政府作为战略股东,形成了 "技术+资本+区域" 的三角支撑体系。在这种新体制下,捷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决策自主权。从 "一汽-大众第三品牌"到"西南区域唯一核心品牌" 的身份转变,使其摆脱了原有 60:40 合资框架下的资源分配限制。
不过,捷达品牌独立后,既面临着借助大众技术沉淀和本土化优势突破市场的机遇,也需直面新能源转型滞后、品牌价值稀释、竞争格局恶化等多重挑战。
独立后的核心挑战
首先,新能源转型滞后与技术代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50%,但捷达至今仍无新能源车型在售,导致其在燃油车市场份额持续萎缩。2024年销量同比下滑25.9%至12万辆,而同期比亚迪秦PLUSDM-i等新能源车型销量超13万辆,技术代差直接造成市场份额流失。
此外,捷达计划2026年推出首款纯电车型,但当前研发能力仍依赖大众平台。例如,VA7车型仅配备基础车机系统,无智能互联功能,对比比亚迪DiLink系统差距显著。此外,大众集团虽承诺将自研新能源技术率先应用于捷达,但CEA架构和CMP平台的实际落地效果尚未验证。
其次,品牌价值稀释与认知模糊。捷达被消费者普遍视为“廉价大众”,2024年VA7车型以9.98万元起售,却因速腾终端价下探至8.9万元,陷入“比大众贵、比自主差”的尴尬境地。市场调研显示,18-35岁用户对捷达品牌认知度不足28%,远低于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
相比比亚迪“技术鱼池”、吉利“中国星”等技术标签,捷达仍依赖“德系品质”单一卖点。尽管推出“千里江山可捷达”IP和车主团圆活动,但品牌故事缺乏时代共鸣,年轻用户粘性不足。
所以,捷达品牌在这里重塑,需要面对入门级新能源市场存在 "有产品没品牌" 的现状。
2021 年新能源品牌口碑数据显示,新锐品牌在质量认可度上与成熟品牌差距显著,这对于以 "皮实耐用" 为传统卖点的捷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将燃油车时代的 "可靠性认知" 迁移至新能源领域?捷达需要在 2026 年前完成三件事:建立电池安全测试的公开标准、打造本地化的充电服务网络、通过用户运营积累电动化车型的口碑资产。
另外,捷达需要面对新能源竞争格局更加恶化的局面。新能源领域,比亚迪秦PLUSDM-i通过“混动技术+智能网联”实现降维打击,吉利银河系列和奇瑞风云系列都已经完成了新能源的布局,这对于VS5、VS7、VA3三款主力车型销量仅占市场1%的捷达来说,很难。
独立后的潜在优势与突破路径
当然,独立后的捷达可绕过大众全球体系冗长流程,例如通过改装将产品迭代周期从54个月压缩至13个月,快速推出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车型。
并且,依托成都生产基地和西南汽车产业集群,捷达可降低物流成本。例如,其轻量化建店模式将单店成本控制在20万元以内,显著提升下沉市场扩张效率。
不过,也需要注意,郑州日产 "三国五方" 股权结构导致的决策低效,为捷达敲响了警钟。三方股东在战略优先级上的潜在分歧——大众追求技术输出回报、一汽关注体系协同、成都侧重就业与税收——需要通过制度化设计来平衡。奇瑞通过 "股东下沉" 解决控制权问题的经验表明,捷达必须明确技术路线、产能规划等核心事项的决策流程,避免陷入内耗。
如果捷达能在2028年前按计划推出四款新能源车型并实现盈利,将为宝马、奔驰等跨国车企提供可复制的改革样本。更深远的是,其 "地方政府+央企+外资" 的混改模式,可能成为激活东北、西北等汽车产业薄弱区域的重要范式。
所以,从捷达的独立之路来看,这既是产品转型战,更是体制改革战,能否蒲破局仍未可知。
在新能源渗透率即将突破 50% 的行业临界点,它能否复制奇瑞混改后的跨越式发展,关键要看能否将三方股东的资源优势,转化为 2026 年首款车型的市场竞争力。这条 "第三条道路" 的探索,终将在 3-5 年后给出答案:是成为合资车企转型的标杆,还是沦为改革试验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