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玻璃在采光、挡风和遮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普通玻璃对紫外线和红外线阻隔性差,导致车内温度升高、空调能耗增加、车内设施老化速度加快。为解决这一问题,汽车玻璃隔热膜应运而生,要求在可见光透射率不低于75%的前提下,具备高红外反射率和紫外隔断能力。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隔热贴膜、ITO透明导电膜、可热弯银基低辐射膜、透明隔热涂料及溶胶-凝胶镀膜等方向,其中 Flexfilm汽车玻璃透过率检测仪通过对汽车玻璃透光率进行检测,为开发在紫外线、红外线光谱范围内透过率小,而在可见光范围内透过率大的透光隔热玻璃膜提供精准的数据参考。旨在实现节能、环保的汽车玻璃隔热解决方案。
不同型号隔热贴膜光学性能对比
汽车隔热贴膜是当前市场应用最广泛、工艺最成熟的汽车隔热膜类型,主要包括涂布膜、染色膜、真空热蒸发膜、金属磁控溅射膜四类,其中金属磁控溅射膜代表该领域最高技术水平。通过电磁场原理将镍、银、钛等金属粒子溅射沉积于柔性基材上,贴附于车内玻璃内侧。该技术虽具备优异隔热性和一定透光率,但可见光透过率与隔热率难以兼顾:高隔热型号透光率不足,而透光达标型号隔热性能较差。
650°,10min热处理前后ITO膜的反射/透过率
透明导电膜的工作原理基于膜层自由电子的导电性及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按膜层材料可分为两类:
半导体透明导电膜:以氧化铟锡(ITO)薄膜为代表,具有高可见光透过率和低电阻率,但近红外反射率较低(通常低于60%)。研究表明,镀有ITO膜的玻璃可降低驾驶室温度5-8℃,节能15%-34%,且具备除霜功能,但目前尚未实现批量生产。
金属透明导电膜:以单银 / 双银基低辐射(Low-E)膜为代表,红外光反射率显著优于 ITO 膜,是兼具高可见光透过率与高红外反射率的核心方案。
ATO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流程
该技术通过将纳米级ITO或ATO(氧化锡锑)粉体制成浆料,与水性聚氨酯等助剂混合后涂覆于玻璃表面。研究表明,优化后的涂料膜可见光透过率可达65%-85%,红外反射率达70%,驾驶室最大温差可达8℃。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但红外波段反射性能仍待提升。
浸渍工艺制备Sol-Gel膜的示意图
该技术通过金属有机化合物溶液在玻璃表面形成液膜,经烘烤脱水转化为氧化物膜。其工艺环保、成本低,适用于单层玻璃镀膜。例如,三层膜系(玻璃-TiO₂/ SiO₂/ TiO₂)可见光透过率达90%,近红外反射率超50%,紫外透过率≤1%,能较好平衡采光与隔热需求。
单银双银低辐射膜的反射透射率曲线
两种生产挡风玻璃低辖射膜的工艺
两种挡风玻璃生产工艺对比
银基Low-E膜采用"介质层-金属层-覆盖层"结构,Ag层负责红外反射,介质层和覆盖层增强透光和保护作用。该膜需承受挡风玻璃热弯工序的600℃以上高温,但高温会导致Ag层氧化、凝聚及玻璃中Na⁺扩散。目前解决方案是在Ag层两侧镀制1-5nm保护层(如NiCr合金),抑制Ag层高温失效。
不同方法制备的隔热膜的光学性能及比较
综合比较,可热弯单银/双银基Low-E膜是唯一能同时满足可见光透射率≥70%、高红外反射率和强紫外阻隔要求的方案,且膜层位于夹层玻璃内部,耐久性好,工业化技术成熟,因此被视为汽车挡风玻璃隔热膜的最佳选择,后续研究需重点解决Ag层在高温下的保护问题。
用于测量汽车风挡玻璃在某个特定角度下的光谱透射比,并计算出TL、Ta、Tr、Tb、 Ts、Tp、RR、BR、PR、Yxy、Lab等值。
这款汽车挡风玻璃专用检测设备,可直接对成品玻璃进行无损测量,无需裁切。其测量位置和角度可自由调节,并具备数据存储和打印功能,技术成熟可靠,专为汽车玻璃光学性能检测而研发。
✔ 汽车玻璃多功能相机区专用测量仪器
✔ 无需裁切,可直接测量
✔ 多角度测量
✔ P/S 多角度测量 偏振分光测
✔ 快速测量
Flexfilm汽车玻璃透过率用于测量汽车风挡玻璃在某个特定角度下的光谱透射比,通过对汽车玻璃透过率的精准测量,分析了吸收型、反射型和低辐射型透光隔热汽车玻璃膜的隔热机理与性能优化。费曼仪器致力于为全球汽车工业智造提供精准测量解决方案。
原文参考:汽车前挡风玻璃可热处理低辐射膜研究
下一篇:特斯拉“剧透”Cyber S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