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造的是车,德国人造的是造车的家伙,网友:这仗还没打,咱工具就输了!
大家好,我是闲时小日子,热爱旅游,热爱时政。
您听过这么一句话吗?
“造飞机不算本事,能造飞机的设备才是真本事。”
现在我得说一句更狠的:
“您造的是车,人家德国人造的,是造车的家伙。”
说句扎心的,这仗还没打,我们就已经输在了工具上!
“遥遥领先”的热闹,是谁在撑着?
这两年,咱自主品牌车确实出了不少风头,销量一个比一个猛,宣传片一个比一个牛。高科技感拉满,屏幕比电视大,语音比Siri还甜。
可真相呢?您只看得见风光,看不见后台。
前段时间有位汽车圈的大佬,还拍着胸脯说,“我们江淮的产线,比保时捷还先进!”听着挺提气是不是?
可没几年,自家品牌一路下滑,订单断崖,资金绷到快抽筋。
为啥?因为“借鸡生蛋”的好日子,到头了。
您进工厂看看,雕发动机的机床是德国格劳博的,焊车身的是瑞士ABB的,拧总装的是德国库卡的,清一色洋大牌,偶尔冒个“济南二机”,像宴席里唯一的一盘素菜。
饭店能火,炒勺你得自己有
咱造车这活儿,其实跟炒菜差不多,您得有灶、有锅、有菜刀吧?
现在的问题是:菜单是咱写的,端盘子也是咱的,可那炒勺、烤箱、灶台,全是德国、日本、瑞士的。
真正决定一台车好坏的,不是你加几个摄像头,也不是弄个智能大屏,而是这些东西:
发动机的缸体,加工精度差0.01毫米,开两万公里就开始烧机油;
焊接机器人定位偏差0.1毫米,整车的安全系数就塌一大截;
底盘系统误差大,跑一段高速你车门就异响了。
这些硬核的、藏在背后的“造工具的工具”,咱有几个能自研的?说句难听的,咱买来洋货在那拧螺丝,也叫“智能制造”?那还不如说汉堡王是自主研发餐饮系统的。
真要开打,靠嘴是打不赢仗的
现在最怕的,是有些人听不得实话。
我在朋友群里讲这个,有人就跳出来说:“咱现在不是也能造出冲压机床吗?”
能是能,但你得看能造到什么水平,能不能批量,能不能卖给别人。
德国人造的机床,不仅自己用,还出口全球。日本马扎克的五轴机床,图纸藏银行保险柜里,外人看都别想看。你问他们技术,他们告诉你:传男不传女,传承靠血统……
而我们呢?技术还在摸索期,好不容易济南二机搞出点名堂,被人当成“国产替补”用。
你说这场仗真要开打,不靠这些“造车的家伙”,光靠嘴上“遥遥领先”,你能赢谁?
外国人看我们,是“会组装的巨婴”
这话难听,我知道。但我得说。
在德国人眼里,中国车企是什么?是会组装、爱吹牛的巨婴。宣传片拍得热血沸腾,展台上喊得震天响,可一进车间,全是他们国家的设备。
他们真怕你自研出核心机床,他们才不怕你出爆款车。因为你没根——你还得靠他们造的机床,靠他们卖的伺服电机,靠他们的控制系统。
你越火,他赚得越多,你越吹,他越稳。
这不叫弯道超车,这叫人家搭台你唱戏,你唱得好,人家票价涨。
希望呢?不是没有,但得熬!
那咱们就真没戏了吗?当然不是。
谁说济南二机的冲压设备不硬?美国福特照样买单。谁说大连光洋不行?国产大飞机里就有它的五轴机床。谁说北京精雕只能刻广告字?人家能在鸡蛋壳上雕花。
这些企业,就是“工具战”的前线战士。
他们没露脸,他们没广告,但他们一口气顶得住才叫希望。
咱老百姓最爱看啥?销量榜、自动驾驶演示、天幕大屏,热闹是挺热闹的。
可啥时候您路过一家国产车企的工厂,能听见旁边人说一句:
“这设备不赖,是我们中国人自己造的!”
那才叫真正的硬气。
也别总羡慕人家德国人“工匠精神”,咱中国人只要给时间、给土壤、给保护,也能干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机床长城。
这仗好打吗?不好打,比造一台车难一百倍,但值!
因为这不是比销量,是比根基;不是拼噱头,是拼底盘。
您觉得,中国的机床突围战,还要打几年?
有没有在制造一线的朋友?评论区聊聊,咱一起把话掰开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