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凌 峰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张 萌
在2025年,智能驾驶的普及已经不是预言,而是现实。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上超过六成新车配备了辅助驾驶功能,每十辆车中,就有两辆能够完成高速和城市NOA。智能驾驶从“尝鲜”走向“刚需”,加速驶入普及阶段。
余凯早在智能驾驶的早期就坚定地指出:“L3并非灰色地带,它是有着明确边界的L4+全场景L2。”他强调,这一阶段的智能驾驶并不只是一个技术上的定义,而是推动行业标准化、去除不确定性的关键。余凯的观点始终坚持清晰的技术路线,而这一点无疑为地平线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下,行业对高阶辅助智驾的需求被彻底点燃,量产节点与用户习惯同步到来。在这样的趋势下,地平线站在了智能驾驶的拐点前沿。2025年8月27日,地平线发布的半年报不仅展现了亮眼的业绩,更折射出公司在这一关键时刻的战略布局:在行业快速变化的背景下,最重要的不是追逐短期的风口,而是坚持长期主义,推动行业从混沌走向规范。
“我们认为耐得寂寞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耐得寂寞是意味着我们心目当中有一个很大的目标,我们愿意为此付出长期的努力。意味着延迟满足,意味着我们不太介意短期的得失,更加愿意经过长期一点一滴的努力。”余凯在地平线2025年度产品发布会上探讨帮助地平线战胜挑战的文化价值观时坦言。地平线的选择,正是用长期主义去回答短期波动,用软硬一体的路径去穿越行业拐点。
答案不会只有一个,但有些路径更短。地平线的半年报,正像是一封关于方法论的回信。
8月27日,地平线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公告。这份财报首先展现出的即是“量价齐升”的内核。
2025年上半年,地平线营收15.67亿元,同比增长67.6%;毛利润10.24亿元,毛利率65.4%;手握161亿元现金储备。这样的成绩单,在当下的智能驾驶赛道里极为亮眼。
驱动增长的核心,是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的爆发式提升。上半年该业务收入7.78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5倍,占总营收的49.7%。其中,中高阶解决方案成为最大增量——出货量达到98万套,同比激增6倍,占总出货量的49.5%,并贡献了超过80%的产品解决方案收入。
这背后是行业结构性的变化。随着中高阶功能逐渐成为主机厂的标配,用户愿意为更高阶的智驾体验付费,单车价值量也水涨船高,达到去年同期的1.7倍。对于地平线而言,这不仅是产品畅销,而是整个市场需求的价值跃迁。
另一边,授权与服务业务保持稳健,上半年收入7.38亿元,同比增长6.9%。与产品及解决方案形成近乎1:1的结构,双轮驱动,让公司增长更加稳健。
市场验证同样清晰。地平线在中国自主品牌辅助驾驶计算方案市场份额提升至32.4%,在ADAS前视一体机市场份额达到45.8%,双双蝉联第一。征程家族累计量产突破1000万套,成为国内首个跨过这一里程碑的智驾科技企业。
可以说,“量价齐升”并非一句抽象的口号,而是切实落地的产业逻辑。余凯强调:“科技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当我们切入市场时,必须有一个关键的突破点——你如何用创新的产品在短期内满足客户的痛点,推动市场需求的爆发。这正是我们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需求侧的加速释放,供给侧的产品力提升,共同把地平线推上了普及拐点的前排。
如果说上半年的业绩证明了量与价的跃迁,那么更长远的价值,正在于全球化的协同。
“我们从来没有仅仅把目标放在本土市场。地平线的愿景是要成为全球智能驾驶生态的一部分,推动全球合作,并通过软硬一体的方案,将中国的智驾能力带向国际市场。”余凯在一次访谈中表示。
地平线的客户版图已经形成广阔的矩阵:截至上半年,已有27家整车厂、42个品牌采用其方案,累计近400个车型定点,其中超过100款具备高速辅助驾驶及以上功能。今年上半年,又有超过15款中高阶功能车型成功量产。
在自主品牌市场,地平线的地位更加稳固。伴随自主品牌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突破63%,地平线依靠技术和规模优势,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第一的位置。每卖出三辆自主品牌汽车,就有一辆搭载地平线的智驾方案。这样的渗透力,使其成为智驾普及真正的幕后推手。
同时,外资车企的合作正逐渐展开。包括大众汽车和日本最大汽车集团在内,已有9家合资品牌与地平线达成30款车型定点合作。更重要的是,基于征程6B的解决方案,地平线已经获得两家外资车企在海外市场的定点,预计生命周期累计交付量将超过750万辆,其中部分车型将在今年年底前启动量产。这意味着,中国本土的智驾能力,正通过地平线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全球Tier-1的加入,让这种协同更加立体。地平线与博世、电装、大陆等达成战略合作,链接全球顶级供应商,共同扩展智能辅助驾驶的产业生态。这不仅是商业合作,更是技术路径的互认——软硬一体的路线,得到了全球产业链的承认。
资本市场也给出了回应。上半年,地平线先后被纳入富时全球指数中国大盘股和MSCI中国指数。身份从“本土领先”升级为“全球硬科技标的”,这不仅是一份认可,更是一种信号:地平线正在从国内的普及赢家,迈向全球的长期玩家。
新格局的关键在于三重驱动: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领先、外资车企合作的拓展、以及全球智驾生态的构建。三股力量叠加,使地平线的成长逻辑不仅限于财报里的增长曲线,更延展为未来可持续的产业布局。
数据能说明过去,但不能保证未来。真正决定未来的,是长期主义。
正如余凯所言:“创业不仅是技术和商业的碰撞,更是一场持久战。真正的赢家,不在眼前的喧嚣,而是在未来的拐点上。”
地平线选择的长期主义,写在研发投入里。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支出达到23亿元,同比增长62%。这不是短期逐利,而是把算力、算法、系统延迟、车规可靠性等最难啃的骨头留给自己。正因如此,行业才看见了Horizon SuperDrive(HSD)的惊艳亮相。
HSD被誉为“中国版FSD”,更重要的是它在“千万量产”的目标上也迈出了重要一步。
地平线在“征程千万量产见证仪式”上宣告,未来三到五年,HSD将实现千万量产的目标。这不仅是对其技术和市场的巨大信心,更是其长期战略的具体体现。当前,地平线已与全球40多家车企合作,赋能超过400款车型,而HSD的量产将进一步提升城区辅助驾驶普及的速度和深度,推动智能出行迈向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HSD基于征程6P 560TOPS算力的硬件基座,一段式端到端架构大幅缩短了感知到决策的链路,强化学习让模型具备自我进化的能力。复杂路口、潮汐车道、遮挡盲区,乃至园区漫游、车位到车位的顺畅行驶,HSD都能以“类人”的方式应对。
这种体验不再是实验室里的demo,而是即将进入现实的量产。首发车型星途ET5即将上市,且目前已经有超过10款车型定点。这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城区辅助驾驶体验,将进入普通用户的日常出行场景。
L3不仅是一个技术定义,更是一种产业观。只有清晰边界,用户才敢交付信任;只有全场景覆盖,智能驾驶才算真正进入生活。
回望地平线的十年路径:从提出软硬一体的技术路线,到率先探索端到端架构,再到今天跨过千万套出货量的里程碑,每一步都见证着智能驾驶从概念走向现实。如今,随着HSD量产在即,它正迎来全新的阶段。
地平线的故事,不只是财报上的数字增长,更折射出一个行业如何在普及拐点中寻找确定性。研发投入的长期坚持,产品体验的持续打磨,合作版图的不断扩展,这些构成了它今天的底色。
当“量价齐升”的逻辑被市场验证,当全球协同逐渐清晰,当长期主义转化为可以触摸的产品体验,地平线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幕后赢家”,而是一家具备产业级影响力的智驾科技企业。
智能驾驶的普及浪潮还在继续。它不会平均地惠及所有玩家,而是意味着部分企业先行突围,部分企业逐渐掉队。在这样的淘汰赛中,唯有长期主义者才能穿越波动,获得真正的持续增长。
地平线站在这个节点上,已经握有了规模、产品与生态的多重筹码。它能否兑现余凯口中的“智驾世界杯冠军”?答案还未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属于地平线的下一个十年,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