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汽车企业的业绩正在恶化。截至30日,六大汽车公司已公布2025年1-6月财报,其中五家公司盈利下降或亏损。唯一一家盈利增长的公司比亚迪,其利润增幅也低于去年同期。激烈的价格竞争压缩了各公司的盈利能力,其影响正在蔓延至供应链。
比亚迪在29日发布的财报中表示:“竞争只会愈演愈烈。”他指的是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2025年1-6月,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4%,达到155亿元人民币,连续第四年实现利润增长。然而,利润增幅低于去年同期(24%)。仅2025年4-6月的净利润就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
公司核心汽车业务1-6月税前利润同比略有下降,这是自2021年1-6月有数据可追溯以来利润首次出现下降。尽管销量增长30%至214万辆,但平均单价下降0.5%至14.2万元,导致利润率下降。
竞争对手的表现更糟。民营巨头吉利汽车净利润同比下降14%,至92亿元人民币,这是三年来首次下滑。原因是其平均售价下降10%,至9.5万元人民币。国有巨头广汽集团自2010年在香港上市以来,1-6月首次出现净亏损。
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迅速向电动汽车(EV)转移,积极应对的比亚迪、吉利等大型民营企业业绩有所提升,而反应迟缓的上汽集团、广汽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则举步维艰。但是,即使EV销量增加,由于价格竞争,难以获得利润,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举步维艰。
行业组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出警告称,“无序的价格竞争将成为降低行业利润水平的一个因素”。然而,随着供应持续增加,竞争并未出现减弱的迹象。2024年中国汽车制造业总利润为4622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下降8%。未来仍有可能进一步下降。
供应链也将受到影响,分包零部件制造商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一家生产汽车泵类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员工感叹:“卖不出去的零部件都被退回来了,如果我们不接受,以后就拿不到订单了。”
另一个问题是,汽车制造商从供应商处采购到付款的周期越来越长。付款时间越长,与汽车制造商合作的中小型零部件制造商就越难以获得营运资金。
6月生效的一项法规修正案规定,必须在交货后60天内向中小企业付款。比亚迪等大型汽车制造商已作出回应,宣布将在60天内向零部件供应商和其他方付款。
比亚迪6月底的贸易应付款项为2366亿元人民币,较3月底下降6%,付款期限缩短的影响似乎已初现端倪。贸易应付款项的减少也会导致经营现金流的减少。比亚迪2025年1-6月的自由现金流(净现金余额)为426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有所扩大。
比亚迪并非唯一一家面临这一问题的公司,盈利能力下降和现金流恶化是许多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共同问题。一些电动汽车制造商已经面临财务困境。随着制造商的持续扩张,进一步的选择和重组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