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手车行业里,赚不到钱的人往往困在同样的低效陷阱里,而能持续盈利的车商,却各有各的破局方法。
对二手车人来说,找到那些悄悄消耗你车源、放走客户的“隐形习惯”,和打磨收车砍价、卖车话术的技巧同样重要。
下面这8个习惯,很多二手车从业者每天都在犯—— 它们可能让你错过个人一手车源、把意向客户推给同行,甚至让手里的车压到 “生锈”,却因为太“日常”而察觉不到。
我见过不少新手车商踩过这些坑,最后要么感慨“二手车不好做”,要么一年忙下来没剩几个钱。当然,这只是行业里最常见的低效习惯,实际操作中需要规避的远不止这些。
1、碎片化验车导致后遗症
具体表现:评估师验车时先急着查外观漆面,中途接客户电话中断后直接试驾,漏掉发动机舱线束检查,收车后才发现水泡修复痕迹,整备成本骤增2 万元。
低效的根源是违背了"静态→动态→手续" 的标准化验车流程,允许手机干扰和步骤跳跃。二手车验车的 "蝴蝶效应" 显著 —— 一个焊点疏漏可能导致后续退车纠纷,而碎片化操作使失误率提升40%。
2、总做无关紧要的事:忙到脚不沾地
很多二手车人每天都很“忙”:刷行业八卦、整理无关的车源表格、跟同行闲聊“谁又亏了钱”,但月底算账时却发现“没做几件正经事”——这就是典型的“把时间花在低效事上”。
二手车行业的“80/20法则”特别明显:80%的利润,来自20%的核心事——收优质车源、跟进意向客户、处理待售车整备。剩下的80%的事,比如“给车洗得一尘不染”(客户更关心车况,不是一点小划痕)、“加20个车源群却不筛选”(大多是无效信息),其实都是在浪费时间。
想要提高效率,每天早上花5分钟列“3件最重要的事”就行,哪怕当天只完成1件,也比你忙一天“刷群、闲聊”有用。我见过一个新手车商,之前每天发20条朋友圈“引流”,却不跟进客户,后来改成每天只发3条精准车况、重点跟进2个客户,3个月后月销量从2辆涨到5辆——二手车拼的不是“忙不忙”,是“有没有做对事”。
3、朋友圈“硬广轰炸”式营销
销售每天在朋友圈连发5 条以上 "今日新到" 车源视频,内容都是绕车拍 + 报价格,30 天后发现好友屏蔽率超过 65%,实际咨询量寥寥无几。
将私域流量当作"促销喇叭",忽视二手车交易的核心信任需求。数据显示,定期分享 "事故车鉴别技巧" 的销售,咨询量是纯广告账号的 3 倍。
4、客户分层的“一刀切”沟通
对第一次来问车的年轻买家,明明该推性价比高的老车,结果没踩准点;碰到想置换的客户,本来只需要聊新车价格就行,却瞎聊半天没用的。
更头疼的是,90%的客户档案里就只有个姓名和电话,根本分不清谁是“3年内真要换车”的B类客户,谁只是过来随便问问价、压根不打算买的无效咨询,白浪费不少精力。
用户沉淀不合理,没给客户弄标签,像有些客户是宝妈,明明特别需要7座SUV;有些是创业者,就喜欢改商务车,这些需求都摸不清。跟客户沟通的时候就没个准头,精准度特别低。
5、过于消极:越抱怨 越赚不到
在二手车行业里,消极的人永远在抱怨:“现在收车价太高,没利润”“客户都精得很,只想压价”“新能源一出来,燃油车更难卖了”——这些话听多了,你会觉得“确实没办法”,然后减少收车频次、不主动跟进客户,最后陷入“越消极越赚不到钱,越赚不到钱越消极”的循环。
我认识两个车商,去年行情不好:一个总跟同行说“今年要亏死”,半年只收了3辆冷门车,最后压到“生锈”;另一个却在想“怎么把冷门车卖给特定客户”——把7座SUV推给做小生意的客户,把省油的日系车推给上班族,最后反而比去年多赚了10万。
二手车人的心态,直接影响业绩:你觉得“客户会砍价”,就不敢报实价,结果客户觉得你“不真诚”;你觉得“燃油车卖不动”,就不花心思拍燃油车的优点,自然没人问津。
6、忽视“车况透明”的长效价值
有些车商就怕车子卖不上价,故意瞒着事故藏着不说。客户买的时候要第三方检测报告,他还死活不给。结果人家提车后,一查,事故记录全出来了!客户不光要求退车,还直接投诉到市场监管部门。
这就是低估了"信任资产" 的复利效应,觉得短期多赚点就行,哪想到信任跟滚雪球似的,越攒越值钱。
聪明的车商,会主动把第三方检测报告摆出来给客户看,退车的直接少了60%,老客户还愿意拉新客户来,转介绍率多了 40%,而隐瞒车况的短期收益远不及品牌信誉损失。
7、与世隔绝:守着老方法,早晚会被淘汰
很多车商老板做久了,就容易“闭门造车”:觉得“我做了10年二手车,什么都懂”,不跟年轻同行学拍短视频,不跟修理厂交流最新整备技术,甚至客户说“想要第三方检测报告”,也觉得“没必要”,结果慢慢被市场淘汰。
二手车行业的信息更新太快了:上个月还流行“德系车好卖”,这个月可能就变成“日系省油车更抢手”;上个月客户还只看“实车”,这个月可能就要求“线上看车+送车上门”。
如果你总守着老方法,不跟同行交流行情,不了解客户新需求,就像“拿着旧地图找新路线”,永远找不到方向。
8、消息过剩:被太多信息干扰
对二手车人来说,“信息”重要,但“信息太多”反而会害你:加了20个车源群,每天盯着群里的“谁有XX车”“XX车收价多少”,看了半天却没心思跟进手里的客户。
关注50个“行情号”,每天刷到“XX车降价了”“XX地区收车价高”,越看越焦虑,最后不知道该收什么车;跟客户谈价时,手机不停弹群消息,你时不时看一眼,客户觉得你“不专业”,转身就走。
这些过剩的信息,只会让你陷入“假性忙碌”:看起来每天都在“了解行情”“对接车源”,但没做成一件实事。甚至很多群里的“车源信息”是“钓鱼贴”,你花时间去问,要么车况不符,要么收价虚高,纯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