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买车,有人15万都嫌贵,有人30万却买得不眨眼。
但你有没有想过:能开上30万车的人,月收入大概是多少?
是家底厚?收入高?还是咬牙贷款?
更关键的是——到底什么样的人,才适合买30万的车呢?
聊到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很多相关信息,最后发现一个挺扎心的现实:
能开上30万车的人,其实已经是“收入金字塔”的中上层了。
因为如果是贷款买车,月收入至少得有1.4万以上,否则还贷+日常开销很容易吃紧;
要是选择全款,那月收入起码得在2万左右,才能不影响生活质量。
而咱们国家的大多数人,离这个标准其实挺远的。
因为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3.4万元。
按照这个标准来算,中等家庭一年的可支配收入也就10万元的样子!
不要以为这是吃了、喝了剩下的钱,可以全部拿来买车。
事实上看,可支配收入指的是:
个人或家庭在扣除所得税、社保、公积金等必要开支后,剩余的钱。
基于这个情况来看的话,能买得起30万车的人,真的不多。
而它们具体是什么人呢?
一些调研报告显示,这些人普遍是企业中层、程序员、医生老师、私营老板……
他们的共同点也很明显:收入稳定,年薪基本在15~30万以上,家庭财务相对宽裕。
相较之下,普通打工人、自由职业者、刚毕业的年轻人,即便咬牙买下了30万的车,后续的保养、保险、停车,也足够让人压力山大。
当然,从马路上的车辆信息来看,似乎和这个数据并不匹配。
因为你会发现,很多二十出头的小年轻,甚至看上去穿着普通、拿着外卖奶茶的人,开着的却是三十万起步的车辆。
这是什么情况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不是他们赚得多,而是“起点高”。
大量调研显示,00后购买人生第一辆车时,近七成都得到了家庭资助,其中不乏全额出资“买车送子女”。
在预算上,这一代父母也不吝啬:有超过四分之一的00后,目标就是30万元以上的车型。
而给他们买车的这批父母,多是出生于60末70初。
这些人赶上过房地产红利、单位分房——资产厚、负担轻,很多人家中就一个孩子,出手自然更大方。
他们买车的逻辑不是“孩子赚得起”,而是“我们供得起”;
不是实用优先,而是“安全+体面+一步到位”。
所以你才会看到,很多年纪轻轻的人,就开起了相对体面的豪车。
此外,不同于以上那些全款或贷款买新车的人,还有一类消费者,用另一种方式“曲线通往30万级座驾”——
花十几万,买一辆当年落地30万的二手车。
你没看错,不是买30万价位的二手车,而是买原价30万、如今跌到15万以内的豪华车。
比如,一辆2019款的奔驰C200L,落地时接近35万,现在十几万就能拿下;
还有宝马5系、奥迪A6L,三四年后价格几乎腰斩,个别车况再老一些,甚至12万出头就能上车。
这类人图的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低成本体验高阶产品”。
新车太贵,不如等等党变抄底党——等它贬值、抄它地板价。
而选择这种方式的人,消费逻辑非常清晰:
不是追求“全新”,而是看重“品牌+配置+驾驶体验”;
不是没钱买新车,而是觉得“新车太亏、二手更值”。
有的是理财意识极强的中产,有的是月入过万但预算有限的小家庭;
也有不少年轻人,干脆一上来就“二手一步到位”——
在他们眼里,车就是个工具,车况良好就行,用过的没什么大不了。
反倒省下一大笔钱,拿去做投资、提升生活品质,更划算。
也正因为如此,现在的二手豪车市场越来越繁华,选择买二手车的买家也越来越多。
甚至一些数据显示,他们的平均年龄已降到30岁左右。
总的来看就是:
能开上30万车的人,其实不一定都“挣得多”,但背后一定有“底子厚”、“起点高”或者“算得精”三种可能。
你看到的,是别人手握方向盘的风光;
但你未必知道,这辆车的故事,可能藏着父母的支持、时间的沉淀,或者一笔聪明的买卖。
而这,就是现实社会的真实模样。
说白了,不是每一个光鲜背影都靠努力换来,也不是每一台豪车都是拼死挣来的。
所以,别被表象裹挟,也不必自我怀疑——根据实际情况,量力买车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