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街道上,智能网联巴士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出行体验。这些巴士不仅能在真实道路上自如行驶,其车头屏幕还能实时展示周围路况,无论是车辆还是行人,都能以精确的轮廓呈现在眼前,仿佛为现实世界披上了一层数字外衣。
这一切高科技的背后,得益于车辆传感器、智慧路口以及高精度地图的深度融合。近日,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推出了一项创新——轻量化地图标准,这一标准下,一个覆盖600平方公里道路的高精度地图底座已全面建成。与传统地图相比,这一高精度地图的更新频率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季度级跃升至周、天,甚至部分要素能达到小时级别的更新速度。
高精度地图与传统地图有何不同?据北京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地图应用高级工程师王艳介绍,高精度地图不仅包含了车道信息,还涵盖了地面标线、交通标志等详尽的道路属性,是车道级别的精细数据。这种精细化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提供了更高的安全冗余,确保了车辆的安全通行。当车辆传感器受到光线或天气影响时,高精度地图能够作为“第二双眼睛”,提前告知车辆前方道路情况,从而做出正确应对。
高精度地图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在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这一技术正与“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紧密结合,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示范区已建成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实现了6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设施智能化部署。在智能网联乘用车、无人配送、无人清扫等多个城市应用场景中,这些技术正协同发力,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全面发展。同时,在路端,示范区定义了标准路口建设方案,有效降低了路侧建设成本;在云端,全市统一的云控平台为车路云一体化服务、车辆监管、智慧交通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示范区在图端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探索众源更新、安全传输、在线审图等核心技术,示范区正致力于打造高精度地图全流程合规应用的“北京方案”。这一方案不仅提升了地图的更新效率和准确性,更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车路云网图安全六个方面,示范区已搭建起国内首套车路云一体化标准体系,形成了70余项标准成果。目前,已有37家测试企业在示范区内累计部署了超过1100台自动驾驶车辆,累计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超过4000万公里。这些车辆和智慧路口、高精度地图的部署,正加速激活和释放时空数据要素的潜能,推动相关创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实现车路云一体化时空数据的深度发掘与商业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