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看新车是常规操作,但今年成都车展上有条消息挺特别:地平线的征程芯片量产出货突破1000万。
这数字乍一听容易被忽略,毕竟芯片不像车型那么直观。但放在行业语境里,它的意义很大:国内辅助驾驶终于有了一个能跑到“千万级”的底层方案。换句话说,这不是某一家车企的突破,而是整个产业进入“普及阶段”的信号。
聊智能汽车时,我们常会提大屏、语音、各种驾驶功能,可真正决定这些能不能跑顺的,是芯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车载芯片几乎是国外的天下,本土厂商只能跟随。征程系列能量产上千万,说明国内终于把“基础件”跑通了。对车企来说,这意味着不再受制于人,可以更灵活地在产品上做规划。
说白了,如果芯片都要看别人脸色,辅助驾驶的发展节奏就掌握在别人手里。
征程系列真正起步是在2019年。那会儿国产芯片能量产上车就已经算突破。几年过去,它的算力提升了几十倍,应用范围也从简单的车道保持、自动泊车,拓展到城市道路辅助驾驶。
这次车展上,岚图梦想家、埃安霸王龙、星途ET5这些新车都搭载了征程6系列。能进入主流车型,说明它已经不是“实验品”,而是被验证可大规模应用。
千万出货背后的逻辑就是这样:不再是少数车型的尝试,而是行业的“通用解法”。
在汽车产业,百万级量产是验证阶段,千万级则意味着真正跑通了供应链。
地平线能做到这一点,靠的不只是自己,还有40多家车企和400多款车型的合作。这里面既有自主品牌,也有合资厂商,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所以,1000万不仅是一个销量节点,更像是产业化的门槛。过了这道坎,大家对它的信任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地平线在宣布这个成绩的同时,还抛出了一个新概念:HSD。可以理解成“中国版的FSD”。
它的目标不是再多一个自动泊车功能,而是把各种单点能力串起来,让车在城市里能更“像人”一样开。这需要算力、算法和数据的支撑,也正是征程6P芯片的意义所在。
目前,星途ET5已经确定要量产搭载HSD。如果能顺利跑通,可能会改变不少人对国产辅助驾驶的认知。
有意思的是,地平线并不是单打独斗。博世基于征程6B开发了新一代摄像头;比亚迪、广汽埃安等车企也在用不同版本的征程6做平台。
这意味着国产芯片不仅在本土车企跑通,还能逐渐进入更大的供应链网络。对于行业来说,这比一个“千万”数字更重要。它代表了生态正在形成。
对普通用户来说,芯片型号和算力参数很难感知。但他们能直接体会到的是:
车道保持更稳,不再频繁“蛇形”;城市跟车更丝滑,不会急加速急刹;主动安全更普及,不只是高配才有。
这些细节,背后都是芯片能力的支撑。千万出货的意义,就是让这种体验逐渐成为“标配”。
成都车展上,地平线的千万量产没有炫酷舞台,也没有明星站台,但它可能是整个展会最值得关注的信号之一。
对行业来说,这是国产辅助驾驶进入规模化的标志;对用户来说,它意味着未来买到的车,体验会更稳、更普及。
辅助驾驶的“下半场”已经开场,而起点,往往就是一颗看不见的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