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这场从“果链宠儿”到“亏损泥潭”的坠落,既折射出消费电子产业链的残酷竞争,也暴露出欧菲光在客户依赖、业务转型与资金管理上的深层症结。
8月19日,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菲光”)披露2025年中期业绩,这份成绩单再度暴露这家光学龙头的深层困境: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8.4亿元,同比微增3.15%,但归母净利润亏损1.1亿元,同比暴跌378.13%,由盈转亏;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亏损更达1.5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944.18%。这是自2020年被苹果“踢出”供应链后,欧菲光连续第五年半陷入扣非净利润亏损,累计亏损金额超过百亿元。
尽管公司通过政府补助、资产处置等非经常性收益在2023年、2024年短暂实现归母净利润扭亏,但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始终未获根本改善。更为严峻的是,被寄予厚望的智能汽车业务不仅毛利率在各项业务中垫底,负责该业务的子公司更是连续两年亏损;与此同时,公司现金流承压,频繁变更募资用途补充流动资金,折射出战略规划的混乱与经营压力的加剧。
主业疲软:政府补助难掩“大客户依赖症”
欧菲光的困境,始于2020年与苹果的“分手”。当年,公司因被移出iPhone供应链,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519.7亿元骤降至483.5亿元,2021年进一步下滑至228.45亿元,2022年更跌至148.27亿元的谷底。
尽管近两年营收逐步回升至204.37亿元(2024年),但距离巅峰期仍有近六成差距。更致命的是,失去苹果这一最大客户后,欧菲光并未摆脱“大客户依赖症”,反而将绑定对象从苹果转向华为、小米等国产厂商,客户集中度不降反升。
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合计销售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69.54%上升至2024年的77.35%,202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仍维持在高位。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客户结构,使得欧菲光的业绩波动与头部手机厂商的订单强相关。
例如,2023年华为Mate 60系列热销,欧菲光凭借摄像头模组供应(单台价值500-600元)实现业绩短暂回暖;2025年,其又独家供应小米首款AI眼镜的1200万像素摄像头,试图抓住智能穿戴设备的新机遇。然而,这种“看天吃饭”的模式,注定难以形成稳定的盈利预期。
更为关键的是,欧菲光的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始终未获实质性提升。2025年上半年,智能手机业务虽贡献74.37亿元收入(占比75.6%),但毛利率仅为9.67%,较上年同期下滑0.45个百分点;新领域业务(如智能门锁、VR/AR等)毛利率虽达14.64%,但规模有限(11.05亿元,占比11.23%)。
真正的问题在于,公司长期依赖政府补助“续命”:2023年其他收益中政府补助达1.22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159%;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分别为0.64亿元和0.57亿元。若剔除非经常性收益,欧菲光的真实盈利状况更显苍白。
汽车业务转型遇阻:毛利率垫底,子公司连续亏损
为打破对消费电子的过度依赖,欧菲光将智能汽车业务视为“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实现营收12.62亿元,同比增长18.19%,占比12.83%,增速在三大业务板块中居首。
然而,光鲜的增长数据背后,是难以掩盖的盈利困境:智能汽车产品毛利率仅为7.73%,不仅在三项业务中垫底,还较上年同期下滑0.05个百分点;负责该业务的子公司安徽车联更是在2024年亏损5499.9万元,连续两年陷入亏损。
这一表现与行业形成鲜明对比。联创电子、宇瞳光学等竞争对手的车载类产品毛利率均维持在20%以上,欧菲光的低毛利率折射出其在成本控制与产品定价上的劣势。
究其原因,智能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与降本压力是主要推手。近年来,头部车企为加速中高阶智驾功能普及,不断压缩上游供应商利润空间,而欧菲光作为新入局者,既缺乏技术壁垒,又难以通过规模效应分摊成本,最终陷入“增量不增利”的尴尬。
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剧了转型难度。截至2025年6月底,欧菲光货币资金为23.09亿元,而长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和长期应付款合计达80.57亿元,账面资金已无法覆盖债务。
与此同时,公司应收账款从2022年的38.05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73.31亿元,几乎翻倍增长,资产周转效率持续恶化。为缓解资金紧张,欧菲光频繁调整募资项目用途:2025年6月,公司将原募投项目未使用的5.54亿元募资转投新增项目,而这两个原募投项目自2021年募集资金到账以来均未启动建设,期间多次将闲置资金用于临时补流,暴露出战略规划的混乱与资金管理的失控。
在手机市场增长放缓、汽车业务盈利困难的背景下,欧菲光需要更长时间的调整与更大的战略定力。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如何在依赖大客户与构建技术壁垒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决定其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
从“果链明星”到“亏损大户”,欧菲光的坠落轨迹警示着产业链企业:依赖单一客户或赛道的风险,终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暴露无遗。而真正的破局之道,或许在于从“规模至上”转向“技术为本”,从“客户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不仅是欧菲光的必修课,也是所有试图跨越周期的企业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