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国家级创新平台联合体
2025年第三批开放基金课题发布
汽车行业国家级创新平台联合体(简称“联合体”)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18家汽车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和工程中心发起成立,旨在围绕新一代汽车研发需求,构建高效共生共创共赢的汽车科技创新生态。根据2025年工作计划, 联合体将于2025年下半年面向行业分阶段分批次发布成员单位开放基金课题需求,进一步联合推进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发,促进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
现发布第三批开放基金课题申报通知:
一
发布单位
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 (以下简称“国创中心”),于2021年3月获科技部批复建设,以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为牵头建设单位,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大化所等15家单位共同建设,聚焦燃料电池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面向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储能等领域推动产业化应用。
二
发布课题
为促进我国燃料电池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国创中心2025年度共设置开放课题10项,课题类型为一般课题,每项资助金额25万元。
1、基础材料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载体高石墨化技术、催化剂低铂/无铂技术、催化剂抗中毒技术研究等。
2、膜电极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膜电极低贵金属高耐久技术、膜电极高温耐久性提升技术、膜电极宽湿度适应性技术研究等。
3、双极板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超薄极板设计与成型技术、金属极板耐腐蚀涂层技术研究等。
4、单电池及电堆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紧固密封技术、水热平衡技术、性能在线恢复技术研究等。
5、燃料电池系统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集成设计技术、氢-电安全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健康管理与预测技术、多场景应用技术研究等。
6、电解水制氢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质子交换膜电解池技术、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技术、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池技术研究等。
7、储氢及氢安全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高密度储氢技术、氢安全技术研究等。
8、其他燃料电池相关的新技术
主要包括高温燃料电池技术、中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等。
三
申报事项
1、课题应围绕上述方向,开展针对燃料电池领域的创新性、前沿技术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并发表高水平论文。课题研究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
2、申报单位应为具有较强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的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不允许多院校联合申报。
3、申请者应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且本年度只能申请一项,中心在研课题负责人不得参与本次申报。鼓励青年科技人才申报,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课题负责人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
4、申请书应客观、真实、准确,后期相关答辩汇报材料和课题任务合同不允许降低指标。严禁填写涉密信息,在申报过程中请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网络安全、保密管理相关政策法规。
四
工作程序
1、本年度开放课题通过国创中心“开放课题管理系统”(https://kfkt.nctifc.com)在线申报、提交,系统提交截止时间为2025年9月22日16:00。
2、系统提交截止后,国创中心将组织开展形式审查工作,请您耐心等待审核意见。对通过形式审查的申请书,国创中心将按照程序进行评审。对获批资助的课题,国创中心将会通知申请者,按照有关规定签署技术合同,并进行管理。
五
联系方式
发布单位:
联系人: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孙老师/王老师
联合体秘书处:
联系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胡进永
E-mail:hjy@sae-china.org
请登录开放课题管理平台在线申报
汽车行业国家级创新平台联合体
汽车行业国家级创新平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于2024年11月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18家汽车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和工程中心发起成立。李骏、郭孔辉、金东寒、丁荣军、林忠钦、欧阳明高、孙逢春、毛明、项昌乐、李克强、王云鹏等11位院士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担任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克强院士担任联合体第一届执行委员会主席。联合体将重点聚集行业资源,凝聚科技创新战略共识,围绕新一代汽车研发需求,联合推进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发,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持续优化技术创新发展环境,推进人才培养,构建高效共生共创共赢的汽车科技创新生态,助力我国汽车产业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汽车前沿科技国际竞争力。
联合体成员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
车路一体智能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
高端汽车集成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
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全国重点实验室
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整车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先进内燃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
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无线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
先进越野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
汽车动力与智能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移动通信及车联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作者 | 胡进永
审核 | 刘国芳
编辑 | 国兆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