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厦门日报
8月28日, 2025厦门新能源产业“四链融合”对接会在同安区举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 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搭建新能源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市长伍斌出席并致辞,市领导黄燕添参加。
产业发展,风头正劲。近年来,厦门市将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力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汇聚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重点企业,形成了电芯材料生产、电池模组制造、新能源整机装备的完整产业链,产值连续三年增速超30%,今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在对接会现场,厦门市新能源企业代表集中展示了科技含量高、性能质量佳、应用领域广的产品,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四链共融,智汇新篇。对接会上,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专家结合AI数字人发布《厦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系统梳理产业发展成果与未来路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专家就DPP(产品数字护照)作专题辅导,为厦门新能源企业产品“出海”支招。同安区介绍新能源产业攻坚相关经验做法。市工信局发布55个新能源本地应用场景需求清单,聚焦新能源发电、绿色微电网、智慧能管、充电设施四大领域,总投资7.4亿元。市财政局介绍“财政政策+金融工具”赋能产业发展政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介绍“聚力新能源人才引育 构筑产业发展新高地”人才政策。
强链补链,未来可期。对接会上,2025“青山杯”工业绿色低碳创新大赛正式启动。16个项目集中签约,计划总投资40亿元,这些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厦门新能源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前沿思想交流碰撞
产业项目火热对接
发展成果集中展示
这场在同安滨海新城举办的对接会商机无限
为厦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01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聚力打造产业高地
作为本次大会的重头戏, 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2025“青山杯”工业绿色低碳创新大赛同步启动。大赛聚焦“AI+能源”“数字化能碳管理”“碳捕集封存与利用”三个专题赛,面向全国企业、高校、团体及个人开放报名,旨在发掘遴选一批绿色低碳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
大会上, 《厦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通过分析产业趋势、技术路径和市场格局,系统呈现全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态势与未来方向,不仅为业界提供参考与指引,还释放出厦门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的明确信号。
白皮书指出,同安区作为全市新型储能产业前沿和新能源产业核心集聚区,在储能电池及电池生产制造环节拥有显著优势。 目前,该区已落地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项目180余个,达产后将崛起为3000亿元量级的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同安区主要负责人表示
对同安区而言,我们坚持将新能源产业攻坚作为“一号工程”。从2022年产业链产值82亿元,到2024年突破335亿元,再到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近80%,这是“同安速度”的生动注脚,也是“四链融合”成效的有力见证,今后将坚持用政策温度暖企心、用服务速度提信心、用创新力度增底气。
02
释放同安产业优势
精准化解企业难题
锚定新质生产力
加速布局新赛道
此次对接会上
16个合作项目现场签约
将进一步完善厦门新能源产业链条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福建德尼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嘉荣表示
同安区是新能源产业汇聚地,希望项目落地后,能够与当地的产业链做更多深入融合。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借助同安区产业优势和政策红利,进一步深化在厦新能源领域合作。
德屹资本合伙人陈石表示
同安区为辖区企业带来“精准滴灌”服务,地方政策聚焦解决资金链痛点,这是同安区吸引新能源产业聚集发展的关键。
在产业项目对接之余
本次对接会还 着力化解
新能源企业发展难题
在现场,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所长刘阳围绕DPP(产品数字护照)作专题演讲,讲解如何通过数字化认证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新能源企业产品出海提供精准指导。
此外,本次对接会设置 3个产业供需对接专场,做好政策引导服务,搭建企业供需“直通车”。
其中, 产业出海专题分享了信保视角的新能源产业链出海风险管理和支持政策、智库专家的出海前沿资讯及企业出海实战经验;
金融赋能专题讲解厦门科学城基金湾区及同安区产业投资基金等方面情况,并展开企业项目路演;
创新与人才双链协同专题则组织高校、科研团队与高新技术企业开展面对面洽谈,介绍同安区人才有关政策及创新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