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走了,最后一家合资发动机生产线拆了,给国产车上了最后一课
三菱走了,最后一家合资发动机生产线拆了,给国产车上了最后一课
大家好啊 我是老陈。前几天看到一个消息 说是三菱汽车正式宣布停止在华发动机生产 最后一条合资发动机生产线也要拆除了。说实话 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 老陈心里五味杂陈 既有一种时代落幕的感慨 又有一种扬眉吐气的痛快。
想当年 三菱4G系列发动机在中国可是神一般的存在啊!那个年代的国产车 哪个不是拿着三菱的发动机当宝贝?奇瑞 吉利 比亚迪 还有东南汽车 基本上都得靠三菱的心脏才能跑起来。4G18 4G63 4G69 这些型号现在说起来 多少老司机还得竖个大拇指。
当年的"求人时代"
那时候的中国汽车工业啊 真的是处处受制于人。发动机技术?没有。变速箱技术?也没有。底盘调校?更别提了。整个汽车产业链就像是在给外国人打工 我们只能组装组装 贴个标就算国产车了。
老陈记得特别清楚 当时国内车企要想用三菱的发动机 那真是求爷爷告奶奶。技术转让费用高得离谱不说 关键技术人家根本不给你 只能买现成的发动机回来装。更过分的是 连生产线的维护都得请日本工程师 一个月好几万美元的工资 还得好吃好喝伺候着。
最让人憋屈的是什么?三菱的工程师还经常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动不动就说"这个技术你们中国人学不会" "给你们图纸也造不出来"。那种被人瞧不起的感觉 真的是刻骨铭心。
中国人的脾气你们不懂
但是中国人是什么脾气?你越是不让我做 我越要做给你看!从2000年开始 国内的汽车工程师们就开始憋着一口气搞自主研发。奇瑞率先搞出了自己的ACTECO发动机 比亚迪也推出了自主研发的BYD系列发动机。
那些年 中国的发动机工程师们真的是拼了命在干。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自己测绘 自己试验。没有先进的设备?想办法改造 一点点积累。从模仿到改进 从改进到创新 每一步都走得特别艰难 但是特别扎实。
记得长城汽车的工程师为了搞明白一个涡轮增压器的原理 硬是把几十台进口发动机全拆了 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研究。吉利为了开发自己的发动机 更是投入了几十亿资金 建立了全球研发中心。
技术逆袭的关键时刻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前后。那时候 中国的自主发动机技术开始全面爆发。长城的GW4C20发动机 奇瑞的1.6TGDI发动机 比亚迪的1.5Ti发动机 一个接一个地推出 性能指标已经不输合资品牌了。
更关键的是 这些自主发动机不光性能好 成本还比进口的便宜一大截。同样功率的发动机 进口的要3万多 国产的只要1万多。质量稳定性也越来越好 故障率甚至比某些合资发动机还要低。
到了2015年以后 情况彻底反过来了。国产车企开始挑三拣四了 觉得三菱的老发动机技术落后 油耗高 排放不达标。反而是三菱开始求着中国车企继续用他们的发动机 但是人家已经看不上了。
今天的辉煌成就
现在你再看看中国的发动机技术 那真的是今非昔比。长城的2.0T发动机热效率达到38% 比大部分合资发动机都要高。奇瑞的鲲鹏动力更是把热效率推到了41% 这个数据放在全球都是顶级水平。
更牛的是 现在的国产发动机不光自己用 还开始出口到国外了!长城的发动机出口到俄罗斯 奇瑞的发动机卖到南美 比亚迪的混动技术更是领先全球。当年那些瞧不起中国人的外国工程师 现在轮到他们来中国学习了。
三菱发动机生产线的拆除 其实就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 从被人瞧不起到反超对手 中国汽车工业用了20多年时间 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逆袭。
说实话 看到三菱走的消息 老陈心里既有些不舍 又特别自豪。不舍的是那段艰难求索的岁月 自豪的是我们终于不用再看别人脸色了。今天你爱答不理 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这句话在汽车发动机领域 已经完美应验了。
三菱的离开 给国产车上的最后一课就是:只有掌握核心技术 才能真正站起来。现在的中国汽车工业 已经从跟跑变成了并跑 在新能源领域更是开始领跑全球。这就是中国制造的力量 这就是中国工程师的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