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下半年,国各行各业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反内卷”之风,烹饪、水泥、医药、银行、光伏储能、钢铁、纺织等多个行业相继发布“反内卷”倡议。
北京、长沙等地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也发布了《关于联合抵制“内卷式”竞争 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倡议书》,直指行业内恶性价格战、低于成本倾销、强制摊派补贴等乱象。
在汽车后市场,“低价引流”早已成为行业潜规则。
互联网平台推出的“9.9元洗车+免费检测”看似实惠,实际上往往都是推销高价维修项目的引流手段。
某知名养车连锁品牌2025年推出“1元保养”,其套餐仅包含1升机油和机滤,车主到店后仍需额外购买3升机油才能完成保养,实际费用远超市场价。
这种“羊毛出在狗身上”的商业模式,最终牺牲的还是消费者权益和行业公信力。
低价修车的风险更为直接。
人民日报曾报道,车主蓝云在路边店更换的车灯一个月内两次损坏,最终发现更换的是次品;车主程诚花费480元更换的“新电瓶”,半个月后被证实为二手翻新件。
当维修价格低于合理成本时,企业为维持利润必然偷工减料,最终买单的是车主的行车安全。
低价竞争对汽车维修行业的伤害已深入骨髓。
数据显示,在内卷环境下,全国日均倒闭维保企业超过20家,小微门店濒临灭绝。为应对成本压力,部分企业铤而走险使用劣质刹车片、过期机油等配件,甚至虚构车辆故障、夸大维修难度,导致安全事故风险上升、法律纠纷频发。
更严重的是,行业陷入“利润下滑—技术投入减少—维修质量下降—车主流失”的恶性循环,年轻人不愿入行,技师转岗、被挖角现象普遍,新能源转型所需的专业人才严重断层。
这种无序竞争还导致行业技术停滞。当企业将资源全部投入价格战时,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与修复、智能诊断系统研发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投入归零。
以新能源车维修为例,传统修理厂因缺乏专用设备和技能,只能承接轮胎更换、钣金修复等“表皮业务”,真正的“内科手术”必须依赖品牌授权服务点,这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分化。
《倡议书》为行业转型指明方向:企业应回归技术与服务本源,通过差异化竞争重塑核心竞争力。具体路径包括:
专家张新国提出的“五点策略”更具实操性:企业需明确自身核心技术优势(如德系底盘异响治理),聚焦专项专车服务,精准锁定目标客户;同时通过短视频引流、直播展示维修过程、建立专属服务群等数字化工具,实现“引流到店—解决问题—客户体验”的可视化闭环。
当低价竞争的迷雾散去,真正具备技术实力和服务意识的企业,将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而消费者最终受益的,将不仅是价格的透明,更是维修质量与行车安全的双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