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去 4S 店看车,销售小哥叹着气说现在提车还得等,芯片缺得厉害。正聊着,他手机弹出条新闻,一拍大腿说国产化率居然突破 20% 了!我瞅着那条消息,突然想起这两年身边朋友买车的糟心事,有的订了车等了 0 个月才提到,有的加钱都拿不到现车。
其实吧,这 20% 的数儿,不同机构统计方法可能不一样,但总归是往上走了。上周去汽配城转悠,一家卖芯片的老板指着货架说:“以前十个里难有一个咱自己的,现在差不多俩了。” 他顺手拿起个巴掌大的芯片给我看,上面印着国产厂商的 logo,“你别说,这玩意儿以前全靠进口,现在厂里订单排到下个月。”
但真要说起缓解短缺,好像没那么简单。我邻居老张去年订的新能源车,合同写着三个月提车,结果等了半年。4S 店解释说主控芯片还是得等进口,国产的暂时用不了。后来我查资料才知道,汽车芯片分好多种,有的负责车窗升降这种简单活儿,有的管自动驾驶这种高精尖。现在国产的多是前者,就像宴席上家常菜管够,硬菜还得看别人脸色。
上个月去参观一家芯片厂,穿防护服进车间时,看见工程师们盯着屏幕调试设备。墙上标语写着 “千分之五的瑕疵就是百分之百的事故”,厂长说汽车芯片跟手机芯片不一样,得扛住十年车龄的颠簸高低温,所以验证周期特别长。“我们现在能稳定供货的,都是验证了三四年的老型号。” 他指着生产线尽头的检测区,那里的芯片要经过上百项测试才敢出厂。
我总在想,手机芯片一年一换代,汽车芯片却要十年不过时。所以这 20% 的突破,更像打地基时浇完了第一桶混凝土,既不是终点也不算稳固。前几天刷到个报道,说某新势力车企宁愿停产也不用某款国产芯片,工程师吐槽兼容性还差点意思。这种时候就觉得,突破数字好看,但真要让车企放心用,还得再练练内功。
不过变化确实在发生。刚才给 4S 店销售发消息,他说最近交车快多了,以前要等三个月的车型,现在一个半月就能提。但他也说,还是有客户宁愿多等俩月,指定要装进口芯片的车。“有的客户坐进驾驶座就问,芯片是哪国的?一听是国产的就犹豫。”
这 20% 的国产化,到底是缓解了短缺还是打开了新战场?我想起芯片厂厂长说的话:“现在只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好不好用、耐不耐用,还得让市场说了算。” 毕竟汽车这东西要开十几年,谁也不敢拿芯片开玩笑。
你们身边有等车的朋友吗?他们提车时关心过芯片是国产还是进口吗?要是你买车,会为了国产芯片多等几天,还是宁愿选进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