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湖参考
(图片来源:pixabay)
有一段时间,我把国产新能源汽车全都试坐了一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油车真的跟不上历史脚步了。这倒不全是车子本身的问题,而是它依赖的能源落后了,电力能支撑的功能大大超过汽油,这让汽车“升维”了,而相比之下点火冒烟的化石能源,看上去则像旧时代的产物。
能源是很多产业的“底层逻辑”,它决定着人们的奇思妙想能不能成为现实。专家预测,由可再生能源转换而来的电能全面取代化石能源只是时间问题,过去4年,我国新增发电量的近六成来自非化石能源,也就是说来自“水光风核”这些可再生能源,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称,今年我国预计将超额完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0%的目标。
我们为什么要下这么大力气发展电力,尤其是大面积部署可再生能源,这背后的确有一盘大棋。
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多年以后我才逐渐体会出“双碳”目标高瞻远瞩之处。此前很多年,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能源消耗巨大,并且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而“双碳”目标是中国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我们在控制碳排放上做得比你们好,你们还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
“双碳”目标的提出,倒逼我国实现能源结构的革命,也就是说要从过于依赖烧油烧煤,转向更多使用电力,尤其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所发的电。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些年中国的空气质量明显变好,困扰北方多年的雾霾问题已很少出现。
除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好外,电能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提高,还在助力中国的产业革新,蓬勃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就是典型案例。这个行业看上去是国际车企之间的竞争,但底层是不同国家电力基建能力的竞争,因为中国电力充足且便宜,而且供电设施遍布于广袤国土之上,所以消费者才敢买愿买电动汽车,消费量上来后,车企就有更多利润投入到技术研发升级中,形成正循环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快速发展。
能源结构革命还有更深一层意义,我国是一个贫油国,石油消费大量依靠进口,而世界上主要产油地区冲突不断,常造成国际油价波动,通往我国的石油航运线漫长且要经过多个“关卡”,一旦发生极端情况,就会对能源安全造成威胁。
能源像粮食一样都有战略属性,这决定我们必须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直至基本实现自给自足,而我国丰富的煤炭水能风能太阳能,为能源结构实现“腾笼换鸟”留出了充足的战略缓冲空间。
今年七月,中国用电量超过了一万亿千瓦时,这折射着中国这场能源革命的成果。从这个角度理解,一万亿千瓦时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中国电力会创造更多纪录。
不久前英国《金融时报》惊呼,中国即将成为人类史上首个“电力国家”,他们难以理解中国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归根到底这是中国制度优势的表现。电力产业以及能源变革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只有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努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创造出这一人间奇迹。在中国电力的赋能下,我们将在光明的道路上越跑越快。
(文/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