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一场由湖北东风系车企引发的“降价海啸”,以最高优惠9万元的惊人力度席卷全国。短短数日,各地政府、主机厂、经销商纷纷下场参战,中国汽车市场陷入前所未有的价格混战。
谁也不曾料到,这场风暴竟持续了整整两年半。
但如今,硝烟似乎正在散去。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7月全国仅有17款车型实施官方降价,相比2023年同期的23款和2022年的17款,市场正逐步回归稳定。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7月降价车型总数为106款,虽然仍处高位,但相比2023年同期的147款和2024年同期的113款,已呈现明显回落态势。
“简单的价格战没有未来。”
早在2023年价格战爆发初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就曾发出警示。遗憾的是,当时鲜有人能抵挡降价带来的短期销量刺激。理想汽车CEO李想那句“降价可能不能带来销量,但可以打击对手”,道出了无数车企的无奈,明知道是毒药,却不得不饮鸩止渴。
据统计,2024年新能源车平均降价幅度达1.8万元,降幅高达9.2%。更触目惊心的是,整个汽车行业利润率一度跌至4.3%,显著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平均水平。“增量不增收”成为行业通病,多家车企出现毛利率下滑、净利润暴跌、研发投入缩减的困境。
二手车市场更是遭遇毁灭性打击。价格倒挂现象屡见不鲜,三年车龄的二手车卖出新车价成为常态,整个流通体系遭受多轮重创。
5月3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率先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获得工信部公开支持。
6月3日,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接力发声,直指价格战已对经销商经营造成严重冲击。
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一锤定音,要求“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健全规范竞争的长效机制。
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著,6月汽车行业利润率回升至6.9%,创下近期新高。多家车企主动调整策略:部分品牌叫停“限时一口价”,头部自主品牌、合资品牌乃至传统豪华品牌纷纷回调车型售价。
车企掌门人们的态度转变尤为明显。长安汽车朱华荣直言“坚决反对无底线的恶性竞争”;广汽集团曾庆洪警示“企业没有效益就无法生存”;吉利李书福痛陈“价格战导致偷工减料、造假售假”;小鹏汽车何小鹏呼吁“应该卷科技,而不是卷价格”。
价格战真的会彻底消失吗?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但在经历了两年半的洗礼后,中国汽车行业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
一方面,电动化、智能化竞争进入深水区,研发投入需要持续输血,简单的以价换量已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出海战略成为新的增长极,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超日本跃居全球第一,这要求企业必须保持健康盈利水平支撑海外拓展。
更为关键的是,经过这轮洗牌, surviving企业已经意识到:可持续的竞争力来自科技创新、品质提升和服务体验,而非无止境的价格下调。
乘联会分析认为,2025年乘用车行业促销将回归理性,市场秩序有望持续改善。但这不意味着竞争减弱——相反,竞争正在向更高维度演进。
从卷价格到卷科技,从拼降到拼价值,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转型。当车企不再将降价作为首选武器,当消费者不再因短期优惠而冲动购车,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或许正在走向真正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