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2019年那封凌晨两点的“备胎信”,已过去2286天。8·20海思在抖音发布了第一条视频,像是给暂停的时间按下了重启键。
彼时的画面还历历在目:清单、断供、GMS停摆、5G受限,荣耀分拆——一记记急刹让整车打横。海思没在台前发声,选择把“备胎”一夜转正,把能补的链路都补上。
转折点出现在Mate60系列,麒麟9000S回到大众视野,国产化链条第一次以可感知的方式落在用户手里:信号回来了、卫星连上了、体验也稳定了。
再看今年8月,海思用“圆(晶圆)”“由内核开启觉醒”等关键词写了一段短诗式宣言,换的是文体,不变的是态度——从“保住生路”到“主动出战”。
为什么能走回来?答案并不浪漫:长期主义的研发投入,以及“全栈自研能自顶一半天”的骨架。芯片不是一颗芯片,背后是架构、IP、EDA、工艺匹配、封装、驱动、编译器、操作系统和开发者生态的复杂耦合。
过去几年,海思把“做一颗SoC”扩成“把整套系统拧顺”:麒麟管端,昇腾管算,鲲鹏撑起通用计算,天罡落在基站,车规和家电级MCU覆盖边角。至于制造环节,DUV依然是主力,EUV是先进制程的“上限开关”,产业内外都在想办法缩短差距,但这件事的节拍不会因为一句口号就快进,更多是工艺、材料、设备和良率的磨合。
把话落回你我能感知的场景——这次“回前台”,不是一张张参数表,而是六个战场的一起发力。先说手机:麒麟后续迭代(9030/9100)如果如期登场,最直接的感知依旧会来自影像与通信——夜景的动态范围是不是更稳、卫星电话是不是更易用、续航是不是再顶一点,这些才决定一台机器能不能“长住桌面”。
AI这边,昇腾从数据中心的大型集群到边缘侧的小算力节点,做的是“把算力用好”的题:训练算得动、推理算得省,体育场馆的实时识别、园区的视频结构化分析、端侧多模态AI助手,都是肉眼可见的落点。
车载是另一个“立竿见影”的舞台。城区NOA、泊车入位、车路协同看起来不是同一个问题,算力、摄像头、雷达、域控、基础软件却是一套体系。车规芯片要的是“高温下也稳定、十年也可靠”,而不是“跑分第一名”。
这正适合“芯片+系统+生态”的长线打法——把整车的“延迟、冗余、能耗”三件事打磨平顺,消费者不会去背参数,但会记住“好开、省心”。
通信端,5.5G已经在大规模上马,最大的意义不在下载更快,而在“上行”和“低时延”:4K/8K直播、云XR、工业现场采集,靠的是稳定的上传和可预期的时延。
海思在基站芯片和全链路设备里的存在,决定了“体验到底能不能稳”。
工业与能源看似离C端很远,实则是“可控可用”的底座:安防的多摄拼接、工控的实时总线、配电网的状态监测,都要靠MCU/MPU、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协同——OpenEuler往里扎、往下沉,是把这些看不见的“螺丝钉”拧紧。
最后是安全场景:金融、政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的不是“某一项性能第一”,而是“国产芯+国产OS+国产生态”的三层闭环,既能替代也能演进。
放在行业地图上看,海思不是在“和谁单点对撞”,而是选择了更厚的一条路:芯片、系统、工具链、行业落地一体推进。友商在单颗芯片的峰值性能、全球生态的广度上有先发优势,这无需回避;
海思的赛点在于算力效率、全场景互联、B 端的落地速度——也就是“同样一度电,能多做多少有价值的事”“同样一套硬件,能否跨端协同起来”“同样一份方案,能否在行业里跑通复用”。这些维度不热闹,却决定长期竞争力。
当然,回到台前不等于万事大吉。量产良率、工艺迭代、IP授权、第三方生态适配、开发者激励,哪一项都需要时间。越往底层走,越是“分分正正”的苦功:良率涨1%,单位成本才能稳住;
编译链路提一版,端侧功耗才能降一点;生态伙伴多一个,应用才能多一层。产业是接力赛,不是短跑。
所以,把“第二次宣言”读成“动员令”更贴切:海思的目标不是赢一场发布会,而是把“好用、可用、耐用”这三件事在更多场景里坐实。
接下来最值得盯的,不是PPT曲线,而是三个可验证指标:终端续航和通信的稳态表现、端云算力的性价比、行业样板的复制速度。
问题留给你:如果麒麟9030/9100真在今年或明年落地,你最希望先在哪个场景看到“质变”?
夜景视频更稳、端侧AI更聪明、城区NOA更可靠,还是5.5G下行上行都更“抗造”?
把选择丢在评论区,我们一起见证这次“从台后到台前”的长期主义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