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成为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在这一赛道上的发展备受关注。然而,近期某汽车资讯平台发布的智能辅助驾驶模拟测试结果引发轩然大波,甚至出现否定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声音。事实上,看待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既不能被非专业测试误导,也不能忽视其真实的进步与潜力,唯有以客观理性的视角,才能看清其发展全貌。
非专业测试存局限,盲目否定不可取
智能驾驶测试需以科学严谨为前提,才能保证结果的公信力。汽车智能驾驶涉及“算法边界、物理极限、反应时延、感知逻辑、冗余机制”等多重维度,每一项测试都应有公认的评价标准、科学的容错参数和严谨的测试环境。但从公开信息来看,某平台的此次测试却存在明显缺陷。
该平台在测试中未遵循行业公认的标准,而是采用自定的测试方法,这使得测试结果失去了与行业普遍水平对比的基础,难以反映真实的技术实力。整个测试过程缺失具备CMA(中国计量认证)或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资质的机构认证步骤,缺乏权威背书的测试,其结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自然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基于这样不专业的测试结果,就盲目否定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成果,显然有失偏颇。我们不能让非专业的测试成为评判技术优劣的标尺,更不能被其引发的错误舆论带偏方向。
技术突破成果丰,中国智驾显锋芒
其实,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已实现了快速迭代与突破,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领先优势。截至2024年底,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的乘用车新车渗透率达到57.3%,组合驾驶辅助已进入市场规模化应用阶段,人机交互等技术更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智能化赛道形成了领跑优势。
以HUAWEI ADS辅助驾驶为例,其展现出了卓越的技术实力。它具备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全天候、全场景的融合感知能力,拥有安全优先、兼顾效率的端到端原生智驾模型,2025年升级的WEWA架构更是为其增色不少。鸿蒙智行2025上半年的辅助驾驶报告显示,辅助驾驶总里程超16.7亿公里,用户活跃度高达94.8%,累计避险超200万次,这些真实数据印证了其优秀的用户体验。
中国智能驾驶方案的领先力还体现在国际合作上。宝马、奔驰、奥迪三大豪华车品牌纷纷选择与中国智驾企业合作,日系丰田、本田、日产也牵手Momenta引入其智能驾驶技术。多家本土智驾方案企业凭借技术实力进入跨国车企合作名单,跨国车企拥抱中国智驾方案已成为普遍趋势。
而在智能驾驶关键硬件领域,中国企业也表现亮眼。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将激光雷达出口至欧美车企和机器人公司,目前中国激光雷达品牌在全球市场占比已超六成,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实现了向海外的“反向输出”。
正视局限稳发展,理性前行向未来
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取得的领先性有目共睹,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已无懈可击,理性看待发展中的局限与挑战,才能推动行业持续进步。由于现实驾驶场景的复杂性和边缘场景的难以穷尽,智能辅助驾驶从“能用”到“好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提升系统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目前市场上的“智驾”系统尚未实现“自动驾驶”目标,驾驶人才是最终责任主体。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的主导作用,安全驾驶的意识时刻不能松懈。
智能驾驶是我国抢占汽车产业未来战略的制高点,作为通往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必经之路,智能辅助驾驶阶段积累的技术、数据和经验至关重要。我们既不能因一次不专业的测试妄自菲薄,也不能因外界吹捧盲目自信,而应保持清醒认知和战略定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全球智能驾驶的竞争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