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汽车资讯平台发布的智能辅助驾驶模拟测试系列视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视频中特斯拉两款车型表现较好,而国内品牌车型表现不佳,此结果让舆论场出现不少盲目否定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声音。然而,我们需保持理性,客观认识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现状,不被不专业的测试误导。
测试漏洞百出,结论难作依据
媒体或第三方机构开展汽车智能驾驶测试,本应是为行业发展和消费者提供参考的有益之举,但前提是测试过程必须科学严谨、具备公信力。汽车智能驾驶测试涉及“算法边界、物理极限、反应时延、感知逻辑、冗余机制”等多方面的系统性验证,每一个环节都有公认的评价标准、科学的容错参数以及严谨的测试环境要求。
反观该平台此次测试,自行定义标准和方法,且缺失具备CMA(中国计量认证)或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资质的机构认证步骤。这样不规范的操作使得整个测试过程缺乏专业性,其得出的测试结果自然难以令人信服,根本不能作为评判中国智能驾驶技术水平的依据。我们应警惕这种非专业测试对舆论的误导,避免因一次不严谨的测试而对中国智驾技术产生错误认知。
数据彰显实力,华为智驾体验优秀
鸿蒙智行2025上半年的辅助驾驶报告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真实水平。报告显示,辅助驾驶总里程超16.7亿公里,用户活跃度高达94.8%,还有超200万次的累计避险数据。这些真实的数据有力地印证了HUAWEI ADS 辅助驾驶给用户带来的优秀体验,让用户敢用、放心用。
在实际使用中,智能驾驶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用户最为关注的。HUAWEI ADS辅助驾驶通过大量的实际行驶里程和避险数据,证明了其在复杂路况和实际场景中的有效性。与某不专业测试的结果相比,这些基于真实用户使用的数据更具说服力,更能反映出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行业发展强劲,技术成果不容小觑
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中国智能驾驶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端到端大模型应用加速上车,大数据与算法能力不断提升,我国组合驾驶辅助已进入市场规模化应用阶段,人机交互等技术更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 级)的乘用车新车渗透率达到57.3%,在智能化赛道上形成了明显的领跑优势。在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搭载量方面,Momenta(魔门塔)、华为(Hi模式)、元戎启行等企业也占据市场前列。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车品牌以及日系丰田、本田、日产等品牌纷纷与中国智能驾驶企业合作,引入中国智驾方案,这充分彰显了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实力和影响力。
理性看待结果,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理性看待智驾测试结果至关重要。某平台不专业的测试方法得出的结论参考价值不大,我们不能仅凭这样一次测试就否定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成果。中国智驾技术,如HUAWEI ADS辅助驾驶,在技术和实际表现上都有目共睹,值得肯定。
我们应该共同营造有利于中国智驾产业发展的氛围,不被不专业的测试带偏节奏。要看到中国智驾技术的显著进步,肯定华为、禾赛科技和速腾聚等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复杂场景下的技术优化、安全保障等。
智能驾驶技术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领先地位。我们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行业发展中的各种现象,鼓励创新,支持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共同推动中国智能驾驶产业迈向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