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汽车近期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业绩大幅下滑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奔驰CEO康林松(Ola Källenius)在近日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车市的“达尔文式”内卷竞争正在危害整个行业。这番言论不仅揭示了奔驰当前的困境,也反映了传统豪华车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与中国本土品牌崛起双重压力下的无奈与焦虑。
今年上半年,奔驰的营收同比下滑8.6%,税后净利润更是暴跌55.8%,其中二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滑68.7%,中国市场成为奔驰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康林松将这一现象归咎于多重因素:美国对等关税的影响、中国市场的内卷竞争以及电动车转型周期的拉长。尤其是中国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奔驰不得不加入降价大军,旗下多款车型如A级、C级、EQA、EQB等纷纷大幅降价,部分车型甚至以五折出售。然而,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多地经销商门店因经营压力关闭,进一步加剧了奔驰的市场困境。
康林松特别强调,奔驰不愿通过大规模促销来争夺市场份额,认为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的定价策略是错误的。他表示,奔驰更注重品牌价值和长期发展,而非短期的销量数字。然而,在中国国产电动车品牌的强势崛起下,奔驰的电动车型销量惨淡,每月仅售出约1000辆,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这一数据凸显了奔驰在电动化转型中的迟缓与被动。
面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康林松的言论似乎透露出一种“破防”情绪。他直言中国车市的内卷风气让所有参与者都受到波及,尤其是高档车型的消费热情持续低迷,进一步压缩了奔驰的盈利空间。尽管奔驰试图通过调整业务策略来应对,但短期内仍难以扭转颓势。
奔驰的困境并非个例,宝马、大众等德国汽车巨头同样面临营收与利润的双重下滑。这反映出传统豪华车品牌在新时代下的集体焦虑:一方面要应对电动化转型的技术与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直面中国本土品牌的性价比优势与市场攻势。康林松的“反内卷”言论,或许正是对这一行业现象的无奈控诉。
未来,奔驰能否在中国市场重振旗鼓,不仅取决于其电动化战略的推进速度,更在于能否在品牌价值与市场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而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如何避免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回归健康竞争轨道,将是所有参与者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