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商用车应用成为企业突破燃料电池产业困境的重要路径
2025年7月,跨国车企斯特兰蒂斯因加氢基础设施数量少、成本高而宣布终止燃料电池项目,而近几年美国加州部分加注设备频繁故障、多座加氢站相继关闭,也让加氢难、加氢贵的困境更严峻。
不过在商用车领域,因加氢站更易布置,丰田也正将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向商用车领域拓展以寻求新的发展突破。
推动燃料电池商用车规模化发展存在的核心技术挑战是什么?前沿进展有哪些?
欧阳明高院士:燃料电池商用车的所占比重将进一步增加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2025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暨展览会中指出:“美国正将燃料电池的应用重点逐步向重型卡车等商用领域转移。日本最新发布的氢能路线图也呈现出对燃料电池商用车市场的积极发展态度。加氢问题是痛点之一,加氢站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较高,实现收支平衡通常需要八年以上运营。各国普遍聚焦于燃料电池系统的高效率、高安全性、宽温域适应性和长寿命等关键性能指标的提升。”
中石化王维民:加氢站面临设备、控制、效率、审批、盈利五大挑战
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高级专家王维民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氢能基础设施”专题论坛中谈到,加氢站建设面临五大核心挑战:关键设备可靠性不足、控制系统标准化缺失、加注效率低下、审批流程复杂以及盈利模式不清晰。行业需重点突破七大技术方向:通过智能化监控提升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关键设备国产化进程、推广大容量IV型储氢瓶、开发大流量加注技术、实现柔性加注、探索30/50MPa高压运输,以及布局液氢储运体系。
国富氢能魏蔚:液氢有望成为重要运输方式,适合中国内循环场景
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魏蔚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氢能基础设施”专题论坛中表示:“液氢作为一种超低温介质和高密度储氢方式,在氢能基础设施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与LNG相比,液氢对容器绝热和真空寿命要求更高,需防范空气冷凝导致的爆炸风险,且工作压力更低(通常≤0.5MPa)。液氢罐箱多式联运因其灵活性、安全性(框架保护减少事故风险)和经济性(减少转注损耗)成为重要运输方式,尤其适合中国内循环场景。”
中汽中心郝冬:耐久性验证的关键在于统一“度量衡”和“比例尺”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氢能与燃料电池部副部长郝冬在2025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暨展览会中提出:“燃料电池耐久性是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挑战之一,行业需解决两大关键问题:统一的耐久‘度量衡’(试验方法、工况、评价指标)和寿命‘比例尺’(台架与实际道路数据的映射关系)。未来,行业需进一步协调台架与道路数据关联,优化轻量化与振动耐久性设计,以支撑燃料电池长寿命化和商业化落地。”
国氢科技刘昊:构建高性能质子交换膜体系助力核心材料国产化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关键材料事业部/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昊认为,质子交换膜是燃料电池与水电解等氢能技术的关键材料,其性能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当前,膜材料主要面临机械疲劳、化学降解与热衰减等多重失效挑战,容易引发裂纹、气体泄露甚至系统故障。需要从材料结构设计、自由基抑制、气体渗透控制、系统电压管理、水热调控等多个维度展开技术优化,同时开发高强度、超薄化的新一代膜材料。
国创氢能姚荣华:突破大功率钛基燃料电池技术,助力氢能重卡商业化
国创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姚荣华提出,氢能将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国创氢能持续聚焦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及钛基电堆产品,构建了从材料、机理到整机的全链条研发体系,形成轻重功率双平台,覆盖30kW至400kW产品。通过全球最薄钛基极板、嵌套3D流场设计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电堆功率密度提升33%、堆叠效率显著提升等突破。
作者 | 卢强
审核 | 曲嘉欣
编辑 | 原敬鑫
特别声明:
1. 本报告旨在展示面向汽车前沿、热点问题的最新观点,不追求绝对、长期正确;
2. 报告内容基于嘉宾演讲内容整理,未经本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