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i8用“7天砍掉两个版本”的激进调整搅动市场神经时,比亚迪正迎来17个月来的首次产量负增长。这两大新能源巨头的不同境遇,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期的复杂图景。
理想的7天纠错风暴
7月29日,理想首款纯电SUV i8带着三个版本高调上市:Pro版32.18万元、Max版34.98万元、Ultra版36.98万元。然而市场反馈迅速给了理想一记重拳——用户发现32万起步的Pro版竟然缺失理想标志性的“冰箱”,Max版缺少后排娱乐屏,部分核心配置甚至不如更便宜的L6车型。“花更多钱却体验降级”的质疑声浪中,一段i8与乘龙卡车对撞的视频又引发连锁争议,让这款战略车型上市即陷入舆论漩涡。
用户用真金白银投出了最直接的选票。据汽车博主披露,i8首周6000张大定订单中,顶配Ultra版占70%,Max版占20%,原本定位“走量担当”的Pro版几乎无人问津。超过98%的用户选择高配版本的市场数据,清晰地传递出消费者的诉求:他们想要的是理想标志性的“满配体验”,而非“阉割版”产品。
面对市场冷遇,理想展现出惊人的纠错速度。8月5日,李想在微博宣布“听大家劝,i8以后只有一个版本,标配即顶配,一口价33.98万元”,将三个版本直接精简为优化后的单一版本。这位曾被认为“执拗”的企业家坦诚承认犯了“惯性思维”错误,决定回归理想ONE“标配即顶配”的成功密码。
这场“7天急刹车”代价不菲。汽车供应链以年为单位规划,突然砍掉两个版本意味着已采购的专属零部件可能沦为呆滞库存,供应商的生产计划被全盘打乱。但理想用行动证明,在新能源汽车近身肉搏的时代,错失市场信任的代价远比短期损失更沉重。决策公布后,理想港股微涨1.28%至102.5港币,总市值2194.4亿港币,市场用温和反应认可了这次纠错。
(来源:李想微博)
比亚迪的增长瓶颈
与理想的主动调整形成对比的是比亚迪的增长放缓。7月产销数据显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下降0.92%,这是17个月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销量34.43万辆,环比下降10.01%,同比增速仅0.56%,远低于6月11.98%的增幅。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7月产量同比增速从1月的59.48%一路下滑,销量增速也从49.16%持续收窄,增长动能减弱的趋势十分明显。
作为去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冠军(售出逾400万辆),比亚迪的增速放缓颇具象征意义。这背后是价格战的持续反噬——从3月底的限时“一口价”到618期间最高5.3万元的补贴优惠,比亚迪通过不断降价换取市场份额,但中国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已降至4.3%,今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3.9%,低于下游工业平均水平,价格战对行业的伤害已然显现。
更具压力的是,比亚迪前7月249万辆的销量距离550万年度目标尚有近半差距。在零跑(7月交付同比增126%)、小鹏(增长229%)、小米(交付超3万辆)等新势力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行业头部企业的增长瓶颈显得尤为突出。
行业转型的双重视角
理想与比亚迪的不同境遇,共同勾勒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转型阵痛。理想的7天纠错印证了“用户思维”的回归——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当下,精准把握需求比盲目堆砌版本更重要;比亚迪的增速放缓则揭示了规模扩张的边界,当价格战难以为继,行业必然转向技术创新与品牌价值的竞争。
这两种调整路径也反映了企业应对危机的不同策略:理想选择用极速转身纠正战术失误,重拾“标配即顶配”的初心;比亚迪则在规模与利润间寻求平衡,探索新的增长曲线。但无论路径如何,两家企业的调整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告别野蛮生长的时代,进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真正的竞争力不再来自低价策略或版本套路,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以及对产品品质的长期坚守。理想用“刮骨疗毒”式的调整展现了纠错勇气,比亚迪则在增长放缓中探索转型方向,这两种尝试都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经验。随着行业“反内卷”深入推进,那些能够平衡用户体验、技术创新与商业可持续性的企业,终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