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充电更为便捷的慢充、急需补电时的“救命稻草”快充、更快更新的超充、彻底解决充电焦虑的换电技术。
几种补能方式,作为新能源车主的你更倾向于哪种方式呢?
作为市面上最广泛以及争议最多的几种充电模式,各自具备优势及使用场景也大为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一场全面的充电方式大盘点。
即慢充,这种方式是指利用家用电源或者交流慢充桩,通过车载充电机将交流电转为直流电给动力电池进行充电的方式。
由于其便捷性和经济性,家用慢充是新能源汽车车主普遍采用的充电方式。
优点:
1. 由于电流较小,充电过程更为平稳,对电池的损害也更小,几乎适用所有新能源车型;
2. 常见机型功率仅为7KW,因此对安装要求不高,非常适合家庭小区等场景安装;
3. 目的地充电概念,使用方便,停车充电两不误。
缺点:
也正是因为充电桩功率小,所以充电时间长,一般充电一辆车需要5~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不太适合需要快速充电的场景。
我们常说的快充,通过高功率直流充电桩直接向新能源汽车电池输送电能,实现快速充电的方式。
充电过程中,电流和电压均较高,充电速度快。所以对于很多用于平台营运和长途出行的新能源车来说,直流充电为首选。
优点:
1.上面上的直流快充桩功率较高,一般在几十KW到几百KW不等,一般能在30分钟至1小时内将电池充至80%左右。
2.直流充电技术成熟,城市各大商圈、交通枢纽均设有公共快充站,方便快捷。
缺点:
1.频繁使用快充可能影响电池寿命,另外,部分微型车型受限,无法使用直流充电;
2.高峰时段可能出现充电桩紧张,需要排队等候,特别是节假日时期尤为更甚;
3.需要专门计划充电及等待时间,以及面临挪车、收取占位费等情况
超充在快充技术上进行一定升级,采用更高的充电功率,通常在240KW以上。
超充充电桩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电池充满,超充的充电速度更快,对电池的要求也更高,电池需要能够承受极高的电流和电压,同时保持稳定的性能和安全性。更适合需要快速补电且对时间有严格要求的特定场景。
优点:
充电速度快,通常在15-30分钟内就可以为汽车提供足够的电能,最快能以“一秒一公里”的速度充电。
缺点:
1. 高昂的建设及运维成本也决定了其充电价格不会便宜;
2. 电池的热管理、散热和安全性设计都需达到更高的标准;
3. 很多车型目前暂时不适配。
车主通过绿小马小程序下单,送电小哥就会在约定时间内驾驶着配备移动储能设备的车辆到达指定地点,为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无论是在家中、单位还是其他任何地方,只要有需求,绿小马都能提供上门服务,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充电。
由于其便捷性,上门充电成越来越车主的充电新选择。
优点:
1. 高性价比的“桩找车”模式,无需车主到场即可完成充电,车主告别找桩焦虑,成为懒人必备;
2. 灵活便捷、易于部署,打破充电桩与车位的强绑定,实现车主的充电自由;
3. 充电口适用于绝大多数电车,无需担心兼容问题。
缺点:
由于是新兴的充电方式,目前全国开通这项服务的城市较少。
05、换电技术——彻底解决充电焦虑
换电模式是指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电量耗尽时,到换电站更换满电电池组的方式。整个过程由专业设备或人工完成,快速便捷。
优点:
1. 换电过程仅需几分钟,几乎等同于燃油车加油的效率;
2. 通过更换高能量密度电池,提升车辆续航里程;
3. 电池维护、升级由换电站负责,车主无需担心电池老化问题。
缺点:
1. 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电池储备。
2. 不同品牌车型电池规格不一,难以实现全面兼容。
3. 目前换电站尚不完善,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部分高速服务区。
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方式多种多样,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作为车主,在选择充电方式时,应综合考虑自身需求、充电成本、充电效率以及充电便利性等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充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