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科技巨头的神话碰上人命的代价,法律往往成为最后的裁判席。这一次,轮到特斯拉。美国佛罗里达州一起早在2019年发生的致命车祸, 如今在法院审理后落下锤音:特斯拉要为其自动驾驶系统的失误承担责任,支付超过3亿美元的天价赔偿。这是特斯拉首次因Autopilot系统事故败诉,而这场裁决的影响,远不止金钱数字那么简单,它标志着“自动驾驶免责时代”的终结,也可能改写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法律边界。
在事发时,特斯拉Model S闯红灯撞上一辆雪佛兰SUV,导致一名年轻女子死亡,另一人重伤。特斯拉辩称驾驶者分心才是主因,但陪审团并未完全买账。虽然司机承担了67%的过错,但特斯拉仍被裁定需负担33%的责任,并支付高达2亿美元的惩罚性赔偿。这一比例与金额透露出美国司法系统在科技公司责任认定上的新倾向:再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凌驾于安全责任之上。
事实上,特斯拉多年来一直在用一种近乎“神化”的话术包装其Autopilot系统。 尽管官方在法律文件中小心翼翼地避免用“全自动”来描述其功能,但在市场营销、马斯克本人的公开言论以及车辆命名上却频频释放令人误解的信息。许多消费者在潜意识中将Autopilot等同于“自动驾驶”,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一套仍在不断学习、尚未完善的算法系统。这正是事故背后更深的隐患——技术宣传与实际功能之间的认知鸿沟,足以致命。
法院的裁决虽迟,但其影响波澜深远。首先,它直接挑战了特斯拉长久以来“免责”的立场。这家公司此前在数起类似案件中成功将责任推给驾驶者本人,如今第一次因系统瑕疵被司法认定要承担连带责任,无疑为其他受害者打开了法律通道。一旦“破冰者”效应显现,未来将有更多诉讼潮袭来,特斯拉将不得不在技术革新之外,面对法律责任的成本现实。
其次,此案还可能掀起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连锁反应。其他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快速布局的同时,也必须开始认真审视系统可靠性、用户提示、功能命名等方面的合规风险。法院传递出的信号很明确: 无论你技术多炫、估值多高,只要出了人命,就别妄想把锅全甩给驾驶者。即便是用户“错误操作”,如果你的系统在设计上存在误导,就逃不掉责任追究。
这场裁决也再次唤醒一个早已被科技狂热淹没的警钟:技术并不天然无害。在硅谷对AI、自动驾驶、算法调度的狂热推崇背后,隐藏着对人类安全与伦理边界的系统性忽视。当一项技术还处于“辅助阶段”却被用作“自动驾驶”,当用户还未完全理解系统局限时就被推上路,那它就不仅是产品,更是潜在的杀手。
必须指出,技术进步无可厚非,自动驾驶也终将在未来某一时刻彻底改变人类交通方式。但这不意味着可以跳过安全验证,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用户教育,更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在宣传中吹得天花乱坠,出了事就用“司机没专心开车”一笔带过。这不是进步,这是草率。
3亿美元赔偿,对特斯拉来说或许只是财报上的一个数字变化,但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次足以震动根基的警示。它揭示了智能驾驶系统责任划分的法律重构正在展开,也证明了科技公司在司法面前并非免疫体。如果连法院都不再相信你的“自动驾驶”承诺,那么市场的信心又能维持多久?
神话终将褪色,责任终究要清算。马斯克可以继续描绘火星计划与全自动未来,但在这个星球上,算法制造的事故只能用法律来解决。自动驾驶不是避风港,而是责任的放大镜。越高的技术门槛,意味着越重的道德与法律负担。忽视这一点,最终会被技术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