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发布的动力电池新国标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这项新国标堪称行业安全标准的 “升级革命”。它最核心的变化,是将热失控防护从 “给 5 分钟逃生时间” 硬性提升至 “2 小时绝对安全”,要求电池包即便发生针刺短路,不仅要做到无爆炸、无明火,外部温度还得控制在 60℃以内。这相当于在电芯与乘员舱之间筑起一道 “防火长城”,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热管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一、新国标:热管理技术的 “压力测试”
新国标新增的 12 项测试中,热扩散与底部撞击测试最具挑战性。数据显示,2024 年七成新能源车自燃源于热扩散失控:当电池包底部遭受撞击,传统 3mm 隔热层往往在 12 秒内失效,电芯温度瞬间突破 500℃并引发爆燃。为此,新国标强制要求 “隔热 + 控温” 双重防护 —— 这直接倒逼热管理技术从 “被动散热” 转向 “主动阻断”。
比如热扩散测试中,电池单体失控后需 2 小时内无明火,这意味着热管理系统不仅要快速降温,还得通过材料与结构设计限制热量蔓延。比亚迪的宝益MPP发泡材料,就在这类测试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其微米级泡孔结构能在底部撞击时缓冲冲击力,同时凭借 30% 优于传统材料的隔热性能,将局部高温牢牢锁在电芯舱内,成为满足新国标的关键材料之一。
二、热管理:电池的 “智能温控保镖”
简单说,热管理技术就是电池的“体温调节器 + 安全卫士”。它既要让电池在 - 30℃至 50℃的环境中保持 25℃±2℃的 “舒适区”(确保续航与寿命),又要在碰撞、短路等意外发生时,通过三层防护阻断热失控:
材料层:复合相变材料则像 “可重复使用的冰袋”,在温度飙升时融化吸热;宝益 CR-2050 泡棉则是既能通过优异的隔热性能阻断热量扩散,靠缓冲性吸收电芯鼓胀的压力,又能凭借阻燃特性延缓火势蔓延,同时还能实现密封、支撑、减震等功能,全方位保障电池系统稳定运行。
结构层:液冷管道从单侧冷却升级为双面包裹,如细密的 “血管网” 让冷却液均匀流过每片电芯,避免局部过热。
智能层:电池管理系统(BMS)每秒监测数千个温度点,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冷却或断电,反应速度比人工快 100 倍。
三、从实验室到生活:热管理的实际应用
热管理技术早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手机玩游戏不卡顿,靠的是石墨贴片快速散热;数据中心服务器不宕机,依赖精密空调维持恒温;而新能源车能在寒冬快充、酷暑长续航,背后正是热管理系统在默默工作。
新国标下,这些技术正变得更 “聪明”。无论是比亚迪首次在汽车电池中应用的宝益科技MPP材料:还是材料层的CR-2050 泡棉。这种从材料到系统的全方位升级,正是新国标推动下,热管理技术为电池安全筑起的 “铜墙铁壁”, 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次出行都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