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燃油车时代,传统车企曾是市场的绝对王者。可如今,华为和小米这两个“手机玩家”一入场,竟让一众老牌车企手忙脚乱——小米SU7 Ultra开售首月订单破2万辆,问界M9稳坐50万级SUV销冠,鸿蒙智行生态半年卖爆3万台。而传统车企的防线,正从20万到50万的价格带节节败退。
这场“降维打击”背后,是两种造车逻辑的生死博弈。
当传统车企还在钻研发动机热效率和底盘调校时,华为和小米早已把车变成了“智能终端”。用户要的不是四个轮子的机械盒子,而是“能磁吸充电的螺栓”“后排滑轨供电”甚至“车外语音控车”的移动生活空间。这些功能技术门槛不高,但传统车企就是不做——不是不能,而是不屑。
比如小米YU7的磁吸拓展接口,纸巾盒、手机支架都能秒装;华为问界M9的鸿蒙座舱,手机任务一键流转到车机。反观传统车企的车机系统,连OTA升级都卡成PPT。用户用脚投票:谁愿为“古董级体验”买单?
华为的恐怖在于“技术赋能”:把激光雷达成本打七折,电机效率卷到97%,塞给赛力斯一套系统就造出豪车销冠。小米更狠——把手机圈“性价比暴政”移植到汽车:835公里续航卖35万,三电机性能碾压保时捷,甚至给车主送终身免费智驾。
更致命的是生态绑架。小米车主用小爱音箱开空调时,传统车主还在掏钥匙;华为用户手机一碰传导航路线,对手的车机还在加载地图。当传统车企还在卖“车”,手机双雄已在卖“人车家全场景”——降维打击,不过如此。
新能源补贴催生的“政策温室”里,传统车企躺赚太久。直到华为小米杀入,才惊醒:油车价格战打到骨折(宝来从10万降至8万),电车智能化又跟不上节奏。
内部掣肘更致命。某车企工程师透露:“燃油车部门阻挠电车研发,怕抢资源”。反观手机双雄,没有历史包袱——小米汽车立项三年就量产,华为直接技术外包。当传统车企在董事会上争论油电平衡时,对手已用互联网速度碾过战场。
这场厮杀没有悲哀,只有产业进化的必然。华为小米撕开了传统车企的思维铁幕:汽车不再是钢铁艺术,而是用户生态的入口。若老牌车企仍守着“三大件”骄傲,终将成为诺基亚式的墓碑;若奋起直追,中国车市或迎黄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