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降价抢市场,国产车企咬牙跟进;比亚迪一推新车,同行却集体围剿——这魔幻场面,正是当下中国车市的真实写照。
2025年刚过半,车市已血流成河。某车企带头降价,多家品牌火速跟进,新一轮价格战打得消费者眼花缭乱。可这热闹背后,却是行业利润率的断崖式下跌:2024年全行业利润率仅4.3%,2025年一季度更是跌穿地板,只剩3.9%,远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部分车型的单车利润甚至不足千元,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绝境。
反观合资阵营的战场,却是另一番景象。丰田、本田等品牌的主力车型价格一降再降:凯美瑞混动杀到15万,飞度跌破6万,几乎贴着成本线销售。可国产品牌的反应呢?沉默,妥协,甚至主动避让。
某自主品牌高管私下坦言:“BBA(奔驰、宝马、奥迪)和日系三强的品牌溢价仍在,我们若正面硬刚价格,反而会拉低品牌形象。”于是出现了诡异一幕:比亚迪秦L横扫轩逸、卡罗拉时,部分国产车却忙着在8万-15万市场自相残杀,对合资盘踞的20万以上中高端市场避而不战。
为何专挑“自己人”下手?根本在于技术焦虑。2024年国内拥有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超200家,大量技术薄弱的车企靠低价续命。当比亚迪砸1900亿研发刀片电池、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时,不少车企仍陷在“堆配置”的同质化竞争里,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方案高度雷同。
更关键的是战略短视。合资车企溃败本是中国品牌高端化的良机,可除了比亚迪推出仰望、腾势系列突围高端市场外,多数车企仍扎堆中低端内耗。
血淋淋的现实已敲响警钟:中汽协紧急发布倡议书,工信部痛斥“价格战没有赢家”。真正的出路在于“卷价值”而非“卷价格”。
技术突围:如华为将激光雷达成本打七折,芯擎科技推出7纳米车规芯片装车超200万片,用硬核科技建立壁垒;
生态赋能:岚图汽车砸5亿升级1366项配置,82项做到同级第一,把用户痛点变成技术卖点;
出海造血:奇瑞、长城等加速布局海外,用全球市场稀释内卷压力。
当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奇瑞登顶出口冠军时,死守国内价格战的车企更像困兽犹斗。中国车市的悲哀,从不是合资品牌的垂死挣扎,而是某些车企举着“国产崛起”的大旗,却把炮口对准自家兄弟。
市场的选择早已清晰——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暴增75.2%,证明全球消费者愿为真正的技术价值买单。若仍沉迷“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戏码,恐将沦为产业转型的垫脚石。毕竟,跪着打价格战的,永远站不上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