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达402万辆,(市场调研问卷)(线上问卷调查)(消费者调查)其中插电混合式电动车(PHEV)以135万辆的销量、28%的同比增速,成为增长最迅猛的细分市场。在中国市场,混动车型同样表现亮眼: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587.8万辆中,混动占比持续提升,比亚迪DM-i、吉利雷神等本土技术路线加速渗透。乘联会数据显示,混动车型在8-20万元价格区间的市占率突破35%,首购用户选择PHEV的比例较2024年提升21个百分点,彻底打破“混动是过渡技术”的刻板印象。
技术破局:从跟跑到领跑的自主创新
奇瑞汽车用20余年技术沉淀书写了混动领域的“中国故事”。其鲲鹏超能电混CDM5.0系统,通过46.5%热效率发动机与三挡双电机混动变速箱的黄金组合,实现综合效率93%的行业突破。在吐鲁番高温测试中,搭载该系统的传祺M8大师超级混动版,以5.2L/100km的实测油耗和7.1吨拖拽能力,验证了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广汽传祺的GMC 2.0系统则以400+项核心专利,将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提升至42%,配合两挡DHT变速箱,实现多工况下的动力与能耗平衡。
比亚迪DM-i技术更以3.8L/100km的颠覆性油耗,重新定义混动经济性标准。其刀片电池成组技术使纯电续航突破120公里,配合碳化硅电控系统,将能量损耗降低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0%。这些技术突破在懂车帝实测中转化为具体优势:在零下15℃环境下,吉利银河L7的热泵空调使续航衰减减少30%;本田i-MMD系统在高速直驱模式下,将发动机工作效率提升至85%以上。
消费认知:从政策驱动到价值认同
消费者选择混动车型的核心逻辑正在发生根本转变。搜狐研究院调研显示,驾驶体验、使用成本及补能便利性成为三大决策要素,其中混动车型在长途续航焦虑(76%用户关注)与充电便利性(68%用户认可)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北方市场,搭载脉冲加热技术的比亚迪汉DM-p,使-20℃环境下的电池活性提升40%;而在华东地区,理想L9的增程式方案以1315公里综合续航,满足跨城通勤需求。
用户画像分析揭示更深层趋势:25-35岁科技爱好者倾向选择支持OTA升级的混动车型,如问界M5的华为ADS 2.0系统;家庭用户则更关注空间利用率,比亚迪宋PLUS DM-i的VTOL移动电站功能,使露营场景使用率提升3倍。这种需求分化推动车企精准布局,长城汽车推出覆盖10万-50万元区间的混动产品矩阵,满足多元化场景。
政策护航:从补贴激励到标准引领
国家层面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将混动技术纳入节能汽车范畴,通过购置税减免、车船税优惠等组合政策,引导市场向高效能转型。2025年新实施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要求混动车型百公里油耗较2020年降低20%,倒逼企业技术升级。
地方政府创新支持模式,上海市对混动专用发动机研发给予30%补贴,广州市建立混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园。在标准制定领域,中汽研发布的《混动系统能效分级》团体标准,将能效等级划分为5级,为消费者提供清晰选购依据。这些政策举措在市场端产生显著效应:2025年1-6月,符合国六b排放标准的混动车型市占率达78%,较2024年提升23个百分点。
未来图景:混动技术的进化方向
展望2025年下半年,混动技术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高压平台普及,小鹏XNGP搭载的1000V架构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二是固态电池突破,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在混动车型上的应用,使-40℃环境下的续航保持率超90%;三是智能化融合,吉利星睿智算中心通过AI算法优化能量管理,使综合能耗降低15%。
这场由数据、技术和政策共同驱动的变革,正在重塑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当奇瑞的混动变速箱功率密度达到2.5kW/kg,当广汽传祺的极热测试成绩超越日系标杆,中国混动技术已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混动车型不再是被视为过渡的“中间方案”,而是成为满足多样化需求、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赛道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