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浦东金桥用手机叫车,一辆没有司机的出租车停在你面前时,这座城市正在悄然改写交通规则。7月26日,上海在第八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发放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小马智行、百度等企业获准在中心城区开展收费服务。这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正式进入商业化元年,而上海正以2700公里测试道路的惊人规模,向全球自动驾驶第一城发起冲刺。
牌照发放背后的战略升级
从"测试牌照"到"运营牌照"的转变,看似一字之差,实则是自动驾驶行业的质变飞跃。小马智行将与锦江出租合作,在浦东金桥和花木核心区域率先开放Robotaxi收费服务。乘客只需通过App或小程序一键叫车,就能体验真正的无人驾驶出行。
这一突破性进展出现在WAIC大会并非偶然。上海正通过人工智能与交通的深度融合,构建新的城市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牌照发放首次允许企业向公众收费,意味着自动驾驶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检验阶段。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能收1块钱车费比拿10亿融资更有里程碑意义。"
六年演进:从封闭测试到开放内环
回望上海自动驾驶发展历程,可见一条清晰的渐进式创新路径。2018年嘉定封闭测试区启动时,仅有12家企业获得测试资质;2020年临港新片区开放全球首个"全车型、全场景"测试环境;2023年浦东率先实现无安全员测试;到2024年内环高架路纳入开放范围,测试道路总里程已达2700公里——相当于上海到乌鲁木齐的直线距离。
支撑这一跨越式发展的是上海独创的"全链条"监管体系。从车辆技术认证、数据安全评估到事故责任认定,22项标准构建起完整的管理框架。这种"小步快跑"的策略既保证了创新空间,又有效控制了风险。截至牌照发放当日,上海自动驾驶测试里程已突破1000公里,为商业化运营积累了宝贵数据。
基建狂魔的隐形战场
2700公里测试道路的背后,是上海在智能交通基建领域的全面布局。全市已部署超过5000个路侧智能终端,结合5G+北斗高精定位技术,实现厘米级实时定位(误差小于3厘米)。在浦东核心区域,"多杆合一"的智慧灯杆整合了交通信号、激光雷达等8类设备,大幅提升道路感知能力。
更关键的是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监测平台的建设。这个数字孪生系统已接入超过200TB测试数据,能实时模拟暴雨、强光等极端场景。同济大学智能交通专家指出:"车-路-云协同技术将自动驾驶落地门槛降低了60%,这是上海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根本优势。"
商业闭环的关键拼图
牌照突破只是开始,构建可持续的商业生态才是真正考验。小马智行与锦江出租的合作模式颇具代表性:传统出租车公司提供运力资质,科技企业输出技术能力。这种优势互补的"上海模式",既解决了合规性问题,又加速了技术迭代。
保险创新也在同步推进。上海银保监局即将推出国内首个L4级自动驾驶责任险,采用"动态保费"机制——保费与人工接管率直接挂钩。用户教育方面,WAIC期间在世博馆区域开放的公众体验活动,配合"首乘礼包"等营销手段,正在培养市民对新出行方式的接受度。
自动驾驶城市竞赛的下半场
对比北京的政策创新、深圳的硬件集群、广州的出行服务,上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场景密度。从洋山港智能重卡到外滩观光巴士,差异化场景为技术验证提供了丰富土壤。《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作为全国首个地方法规,更在制度层面为企业扫清障碍。
2023年上海自动驾驶领域融资额占全国38%,显示出资本对这座城市的信心。当测试里程突破5000公里时,上海或许将诞生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原生城市。这场静悄悄的交通革命,正在黄浦江两岸加速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