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跨界做网约车平台,看似“左手造车、右手用车”的闭环布局,却在实际运营中屡屡遇阻。
从早期的主机厂自建平台到新势力入局,多数项目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勉强维持,难与滴滴、曹操等成熟平台抗衡。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车企基因与网约车行业特性的深层错位。
网约车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有车”,而是“用车的效率”。现有头部平台经过十余年积累,已构建起覆盖用户、司机、车辆的完整生态:用户端通过补贴和习惯培养形成高度粘性;司机端依靠成熟的派单算法和培训体系保障运力;车辆端则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甚至反向定制车型。
而车企的天然短板在于,其核心能力集中在“造好车”,而非“用好车”——从供应链管理到生产制造,车企的优势是“生产端效率”,但网约车需要的是“全链路运营效率”,两者逻辑截然不同。
资源分散是另一个致命伤。车企的主营业务是造车、卖车、售后,本身已占用大量资金和管理精力。跨界做网约车平台,需额外投入用户获客、司机地推、合规运营等成本,而这些业务与原有体系协同性极弱。例如,车企可能为了推广自有车型而限制平台车型多样性,导致用户选择受限;或因过度关注车辆销售指标,忽视司机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最终陷入“卖车与运力两头不讨好”的困境。
用户需求的错位同样关键。网约车用户的核心诉求是“安全、快捷、性价比高”,而车企主导的平台常陷入“重车辆参数、轻服务体验”的误区。
某车企曾推出高端车型为主的网约车平台,试图以“豪华配置”吸引用户,却忽略了主流市场对“30元内短途单”的需求,最终因定价过高、车辆空驶率高被迫调整策略。这种“用造高端车的思维做大众出行服务”的逻辑,本质上是将B端(车企)的需求误判为C端(乘客)的需求。
合规与成本的现实压力也不容忽视。网约车行业对“双证”(人证、车证)、车辆年限、保险等要求严格,车企自建平台需承担司机合规培训、车辆检测等隐性成本,而这些成本很难通过规模效应快速摊薄。相比之下,滴滴等平台通过早期扩张已形成“规模-成本”优势,新进入者若想争夺市场,需投入数倍于对手的补贴,这对利润本就微薄的车企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车企与平台的“目标冲突”。车企做网约车的终极目的往往是“消化库存、推广车型”,而网约车平台的长期生存需要“用户粘性、生态价值”。前者追求短期销量,后者需要长期投入,这种目标分歧导致资源分配失衡——车企可能为了清理库存降低车辆标准,损害平台口碑;或因急于回笼资金缩减运营投入,导致司机流失、用户流失。
车企做网约车平台,本质上是“工业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碰撞。前者擅长标准化生产,后者依赖生态化运营;前者关注“造一台好车”,后者需要“让每一台车高效跑起来”。在没有彻底解决资源协同、需求匹配和目标对齐之前,车企的网约车平台很难突破“叫好不叫座”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