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比亚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因为短短四五年时间,它就靠着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这些“看家本领”,一步步干到了中国车企销量第一的位置。
而现在,它又扔出一个重磅技术:兆瓦闪充——宣传口号是“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
听起来是不是很炸裂?似乎有点!
但问题是:
随着这个出现,继“dm-i 超级混动”后,比亚迪凭借“这个技术”,能成为下一个风向标吗?
提到这件事,有人会觉得:这肯定毋庸置疑!
毕竟,“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这个口号,听上去实在太诱人了。
简直就是给所有的“续航焦虑”,打上一针强心剂。
尤其是那些还在观望纯电的人,看到这宣传语,大概率都会冒出一句:
“要是早有这玩意,我还买什么油车啊?”
但也有人觉得,这多半还是“噱头”。
就像以前那些动不动就号称“续航700公里”的电车——
真写了700,实际一跑也就500,甚至400多一点。
因为这件事情,远比大家想的要麻烦。
说白了,你不仅要车能“吃得下”,还得有能“喂得上”的设备才行:
兆瓦级充电枪、能扛得住的大电流电桩、稳定的电网支持,一个都不能少。
而现实呢?
别说兆瓦了,连“功率300kw”的超充桩都屈指可数;
国网负荷大的时候,还动不动就“限流”,让你眼看着功率往下掉……
就这种情况,兆瓦闪充有多大意义呢?
但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我的答案是——它,真的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风向标!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在于“底层技术和配套能力”真的有了突破的苗头。
过去大家不信,是因为听得多、见得少,太多“好概念”最后都烂在了充电桩那一环:
车是好车,桩不给力;桩建起来了,电网又顶不住;电网能撑住了,标准还对不上……
总之就是——说得很美,落地太难。
但这次不太一样了。
比亚迪这次不仅把车造出来了,连配套都一起安排上了:
一边推出了支持兆瓦闪充的超级e平台;
一边还联合小桔充电、特来电这些头部玩家,开始从桩、站、网全链条发力。
就拿5月底来说,在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兆瓦闪充·万桩共建”生态启动仪式正式举行。
比亚迪当场宣布:
将和小桔充电合作共建1万个兆瓦闪充桩,和新电途合作共建5000个,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布局。
更关键的是——不光是说得响,“真桩”已经建起来了,而且效果不赖。
有车主实测:只用了5分18秒,就把电量从3%充到了63%。
也就是说,续航直接从19km飙到了440km,几乎和宣传口号一模一样!
这意味着什么?
不只是PPT里画得很香,而是真的有人开始“动手搞”了。
另一方面,在于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真的到了“必须升级”的时候了。
说实话,电车的发展早就过了靠“补贴”、“性价比”来吸引用户的阶段。
现在买纯电的很多人,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希望它真能省心、好用、效率高。
尤其是在高速长途、临时应急、充电高峰这些场景下,“慢慢充”已经越来越不现实了。
你想想,一辆车续航六七百公里,看起来挺多。
可一开空调、一载人、天气再热一点,真实可用的续航可能就只剩五百出头。
跑一趟长途,高速上电量见底,还得排队等桩,动不动就一两个小时起步,谁受得了?
这时候,能不能“几分钟充满一大半”,就变得非常关键了。
更别说现在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卷:
以前30分钟能充一半就算快了,现在10分钟内能补300km都不算新鲜事。
谁还愿意原地干等一小时,只为续个航?
从这个角度看,兆瓦闪充不是“多快充电”的问题,而是未来能不能撑起高频用车需求的问题。
一旦用过,就真的回不去了。
所以你看,比亚迪这波,核心不只是技术炫,而是它真的抓住了下一个用户痛点。
说白了就是:
兆瓦闪充不是“立刻就能普及”的魔法,但它的出现,很可能是一道分水岭。
就像当年的DM-i,从“看不懂”到“真香”只用了两年;
这一次,谁也不知道,比亚迪还能不能再来一次“技术逆袭”。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当别人还在拿充电20分钟做宣传时,它已经悄悄把“5分钟续航400km”变成了现实。
所以,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买电车,也许很快就不需要犹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