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在考虑买车,特别是想选一台空间大、动力强的七座SUV,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口碑扎实、性能表现也不错的美系车,如今在中国市场却显得格外“落寞”。雪佛兰开拓者就是一个让人感慨的例子——它和凯迪拉克XT6共享平台、动力系统甚至底盘结构,却因为车标不同,市场境遇天差地别:今年6月只卖出5台,而终端价格已跌破15万,跌至14万区间。
对真正关注车本身的人来说,这个价格几乎不可思议。14万出头,你买到的不只是一台中大型SUV,更是一台车长超5米、轴距2863mm的7座车型。它比市面上常见的汉兰达、途昂都要大一圈,第三排座椅即使成年人中短途乘坐也不显拥挤。动力方面,全系2.0T可变缸发动机配合9AT变速箱和48V轻混系统,最大237马力、零百加速8.4秒的表现,放在同价位里几乎找不到对手。
底盘用的是前麦弗逊+后五连杆的组合,调校扎实,高速过弯不飘,过减速带也不会生硬弹跳,配合适时四驱系统,行驶稳定性远超多数城市SUV。油耗也早已不是美系车的软肋,市区综合11L左右,高速能压到8L以内,对一台近2吨的车来说,已经相当克制。
然而,一旦你拉开车门坐进去,可能就明白它为何被市场冷落。内饰设计的确显得有些年代感:中控布局传统,10英寸屏幕边框厚重,车机系统反应偏慢,语音识别功能基本缺失。低配车型仪表盘甚至不是全液晶,L2级驾驶辅助也仅限高配才有。在国产车智能化配置“内卷”的今天,这套内饰确实很难打动追求科技感的年轻家庭。
但问题的核心,早已超出了产品本身的优缺点。很多人一听到雪佛兰的“十字标”,便联想到“不吉利”“油耗高”“小毛病多”,却很少真正去开一开、坐一坐这台车。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正在把一些高性价比的美系车推向市场边缘。更讽刺的是,同平台的凯迪拉克XT6在优惠后仍要35万以上,两者价差超过20万,但机械层面的差距远没有价格体现的那么大。
开拓者的遭遇,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美系车在中国市场的缩影。2025年6月,美系车在华销量骤降近25%,背后是产品迭代慢、电动化掉队、设计风格水土不服等多重困境。当中国消费者追求低油耗、高智能、精致内饰时,美系车却未能及时调整策略,反而被贴上“油老虎”“粗犷不精致”的标签。即便像开拓者这样在动力、空间、行驶品质上可圈可点的车,也因品牌认知偏差和配置短板,被排除在主流选择之外。
其实从“家庭刚需”的角度看,开拓者提供了一种被严重低估的价值:不到15万,就能拥有中大型7座SUV的空间、2.0T高功率动力、扎实的底盘素质,以及近几年未上投诉榜的可靠质量。它或许给不了你炫酷的大屏或语音助手,但在载着一家人长途出行时,它能提供的是安稳、省心和从容。
在选车越来越看重标签、圈层和“面子属性”的今天,像开拓者这样的车,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真正在意的到底是什么:是旁人的眼光,还是自己真实的用车体验?如果你也曾因为它是一台“雪佛兰”而直接跳过,是否愿意放下成见,去亲身体验一次?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