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高速列车上的狂飙与隐忧
凛冬将至?中国汽车上半年狂欢背后的隐忧
2024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上演了一出令人瞩目的“狂飙”:1257万辆的销量同比暴涨11.7%,新能源汽车更是以587.8万辆的成绩,将市场渗透率推高至50.4%——这意味着,平均每卖出两辆汽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出口方面同样势不可挡,308.3万辆的出口量同比增长10.4%,相当于每天向海外市场输送超过1.7万辆汽车。然而,这盛况之下,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却发出警示:“有些竞争已经超出正常范围!” 这辆高速行驶的中国汽车列车,究竟能跑多快?又该如何规划它的航向?
一、 新能源汽车:政策扶持下的王者崛起
若将2024年上半年车市比作一场高考,新能源汽车无疑是那个轻松取得高分的学霸。587.8万辆的销量,35.5%的同比增速,远超传统燃油车——后者销量同比暴跌3.2%,仅售出669.3万辆,其体面的数字实则依靠过去的市场积累。更令人瞩目的是,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首次突破50%,宣告中国汽车市场正式进入“电动化主导”时代。
然而,数据背后暗藏玄机。从车型级别来看,A级车(192.8万辆)和B级车(170万辆)仍然是销量支柱,合计占据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61.7%。这表明,消费者购车仍偏向“经济实用”型。虽然C级车(7系级别)增长迅速,但销量占比不足10%,毕竟并非人人都有能力驾驶大型电动车代步。从价格区间来看,15万-20万元区间销量达到151万辆,同比增长16.8%,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价位”;而30万-40万元区间的销量却出现下滑,这表明高价位新能源汽车尚未完全俘获高端消费者的芳心,或许是其产品力尚需提升。
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政策、企业、消费者”三驾马车的驱动。首先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年初即出台的“两新”政策比去年提前了三个月,为市场注入强心剂;地方政府也纷纷跟进,通过牌照倾斜、补贴加码等措施,甚至有些城市为新能源汽车开通“公交专用道”,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其次是车企的积极努力,上海车展上众多新能源车型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智能驾驶功能日益完善,价格也比去年下降了5?0%,堪称“加量不加价”。最后,则是消费者的强劲购买力,上半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5%,虽然增幅不算巨大,但在预期稳定的情况下,消费者仍然愿意出手购买汽车这种“大件商品”。
二、 出口市场:从低价竞争到技术领先的华丽转身
308.3万辆的汽车出口量,相当于日本全年汽车出口量的60%,韩国的80%。更令人振奋的是,在2023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出口量还能增长10.4%,这如同学霸再次突破自我,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出口市场内部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燃油车虽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2.3万辆),但同比下降了7.5%,呈现出“增量减速”的态势;而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106万辆,同比暴涨75.2%,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速更是高达2.1倍。中国汽车出口策略也正经历着转变:从以往依靠低价策略在南美、中东等市场销售廉价燃油车,到如今凭借“续航长、智能化程度高、性价比高”等优势,成功进军欧洲市场。例如,在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冲击下,挪威市场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占有率已经超过20%,甚至将特斯拉挤到了一旁。
陈士华精准地概括了这一战略转变:“燃油车稳基盘,新能源车拓增量。” 这意味着,燃油车将继续在发展中国家市场获取利润,而新能源汽车则将瞄准发达国家市场,提升品牌形象。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欧洲市场已开始进行“反补贴调查”,指责中国汽车“低价倾销”,这预示着中国汽车出口已从“量变”走向“质变”,开始触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未来,中国汽车出口的竞争将不再依靠低价策略,而是需要依靠核心技术,如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等,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竞争壁垒。
三、 下半年展望:狂欢之后的冷静思考
上半年销量如此强劲,下半年能否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陈士华给出了相对谨慎的预测:“超过10%的增速难以持续,全年预计增长4.7%。” 原因在于高基数效应以及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到期。去年上半年车市正从疫情中复苏,基数较低,而今年要实现同比大幅增长则难度极大。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全免政策将于年底结束,2026年起将减半征收,这可能会导致四季度出现“抢购潮”,但同时也可能导致2026年一季度销量暴跌。
除了政策因素,恶性竞争也令人担忧。一些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将价格压低至成本线以下,甚至采取“买一送一”等促销策略。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能刺激销量,但长远来看,会削弱车企的研发能力,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这如同当年的共享单车大战,最终导致很多企业倒闭,消费者权益受损。汽车产业链条复杂,如果出现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将会波及整个产业链,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
陈士华呼吁行业自律,这并非空话。中国汽车工业能够从最初的落后到如今在新能源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并非依靠价格战,而是依靠技术创新。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等等,都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底气。如果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研发投入和产品质量,将是得不偿失的。
四、 未来趋势:超越销量,关注长远发展
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将呈现以下趋势:新能源汽车将呈现“两极分化”,15万元以下的经济型车型和30万元以上的豪华车型将更加抢手,而20万-30万元区间则将面临激烈的价格竞争;燃油车市场将逐步萎缩,可能最终只保留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出口市场将更加注重技术竞争,依靠技术壁垒而非价格优势来赢得市场;国家将采取“软着陆”策略,在购置税优惠政策结束后,出台相应的缓冲政策,以平稳过渡。
结语:警惕内卷,守护中国汽车的未来
2024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努力。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辉煌而迷失方向,更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要警惕恶性竞争,避免重蹈“山寨手机”覆辙,保持技术创新,才能在全球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汽车,需要持续努力,稳扎稳打,才能最终实现从“大”到“强”的飞跃。 消费者需理性购车,关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车企需关注核心技术研发和长期发展;行业需加强自律,共同维护市场健康发展。 中国汽车,加油!但请记住:稳步前进,才能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