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新能源牵引车销量再度超1万辆,同比大涨285%,1-5月累计销量也达到了4.45万辆,同比大增284%,微卡、轻卡、轻客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也就意味着国内商用车新能源渗透率不断上升,新能源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进入加速期,对于商用车厂商而言这样是一个必争的增量市场。
市场升温的背后也反映出用户接受度的提高,毕竟随着电池技术的迭代升级,整车成本持续下降,让新能源车型的TCO成本优势更加突出,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用户换车大概率会把新能源车型考虑进去。
那么应该怎么选车?从生产工具的角度来看,现阶段的用户大概率不会单纯的价格导向,更多的应该是结合技术可靠性+全生命周期成本+品牌综合实力的多维考量,具体点就是需要: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须具备稳定成熟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及能源管理技术;
产品矩阵完善:覆盖多场景、多吨位需求;
品牌价值背书:优先选择技术积淀深厚、保有量高、服务网络完善的品牌;
说到这里,能符合这样要求的品牌并不多,中国重汽绝对是其中之一。
作为国内商用车的龙头,中国重汽在商用车领域上的技术积累是有目共睹的,从研发到生态打通了全链路,技术可靠性、产品性价比都相当显著,而这样的优势同样也延续到新能源产品上。
中国重汽的新能源产品研发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走的是一个稳扎稳打的路线,每一步都紧扣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
在多年前,中国重汽就意识到传统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因此2014年12月份启动氢燃料汽车研发工作,这对于当时的中国重汽或者中国卡车行业而言,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技术。
在中国重汽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历时三年中国重汽便下线了第一台氢燃料卡车,并且经过了全负荷测试,完全满足实际需求。此举不仅填补了国内氢燃料重卡的空白,推动商用车新能源转型,同时也奠定了中国重汽在氢燃料技术领域的基础,确立中国重汽技术先行的研发基调,为后续的技术爆发指明了方向。
2018年山东重工重组中国重汽,对于新能源产品的研发进一步加大投入,这也是一个技术突破的重要时期,重组后的中国重汽通过正向研发、智能制造双向发力,确立了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三大技术路线核心布局,开发出全系新能源商用车产品。还明确了技术路线,确立“纯电动、氢燃料、混合动力”三大技术路线,成立新能源研究院,聚焦电驱桥、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等核心领域。
在这一个时期中,中国重汽对于新能源的研发投入暴增,投入的研发资金、研发人员都是顶级水准,同时在新能源产品的研发上也是多线同步进行,包括全新的平台、技术路线的探索、产业链的整合、自主技术的突破、产能与研发体系的升级等,为后期中国重汽新能源产品的大范围上市应用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随着新能源市场成熟,中国重汽进入“技术成果转化+全球化布局”双轮驱动阶段,为市场、用户提供了全面且可靠的产品选择,比如纯电系列的豪沃TX家族,可提供长续航、低电耗、快补能等优势,更可拓展出港口牵引车、载货车、专用车等不同的产品系列,满足市场、用户的各自细分化需求。
又比如氢燃料电池技术的黄河氢燃料牵引车,服务于2022北京冬奥会,拥有国内首台162kW 燃料电池重卡,具备L2 + 级智能驾驶,获得了官方的认可。
在生态建设方面,莱芜智能工厂实现新能源车型规模化生产,年产能突破5万辆;依托29 家KD工厂、226个海外经销商网络,新能源产品远销“一带一路”沿线及欧美市场,2025年 1-5月出口同比增长超90%。这些都是中国重汽多年来技术积累的变现。
从技术的探索、积累再到产品的全面开花,中国重汽的新能源产品发展历程是国内新能源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双碳”目标与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中国重汽正从“技术厚积者”蜕变为“生态引领者”。其发展路径证明,商用车新能源化的竞争,本质是技术纵深、场景理解与生态构建能力的综合比拼—— 而这正是中国重汽赢得用户信赖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