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小米汽车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产能考验,恰似 8 年前马斯克所经历的 “产能地狱”,如今雷军也深陷其中。
回溯 2017 年,特斯拉 Model 3 开启量产计划,马斯克为工厂设定了每周生产 5000 辆的目标,这一目标关乎公司生死存亡,若无法达成,资金耗尽将使公司陷入瘫痪。为此,马斯克全身心投入工厂,奔波于内华达州电池工厂与弗里蒙特整车装配厂之间,每日仅睡 4 - 5 个小时,甚至常于工厂打地铺,一天下达 100 多道命令。而当下,雷军也正处于小米汽车产能爬坡的艰难阶段,此前他刚从 SU7 的产能困境中走出,如今又迎来了 YU7 带来的新挑战。
6 月 26 日晚,YU7 开售后成绩斐然,3 分钟大定超 20 万辆,18 小时锁单量突破 24 万辆,这一数据远超雷军预期,甚至超过了特斯拉 2025 年第一季度在中国市场 13.72 万辆的销量。然而,火爆的销售成绩背后,却是产能的严重短缺。目前小米汽车 APP 显示,YU7 标准版交付周期为 57 - 60 周,Pro 版为 50 - 53 周,Max 版为 38 - 41 周,意味着现在下单,最早也要到 2026 年 3 月才能提车。
面对如此漫长的交付周期,友商纷纷展开 “截胡” 行动。鸿蒙智行旗下智界品牌在 YU7 发布会当天宣布全系现金补贴 2 万元,最高可享 6 万元购车权益;小鹏紧急调整 G7 定价策略,将预售价下探至 19.58 万元起;7 月 1 日,特斯拉更新两款车型并推出多项优惠政策;蔚来、极氪等品牌也推出相应优惠,包括报销定金或赠送电卡额度、积分等。与此同时,在雷军微博评论区,部分锁单用户提出退还定金诉求,闲鱼平台上也出现超 2000 条 YU7 订单转让信息,最高加价 2 万元。此外,若 2026 年才交付,用户还将错过车辆购置税免征政策。
为缓解产能压力,小米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招工成为关键一步,自 6 月起紧急招工,开出 25 元 / 小时的工资,对年龄、性别及倒班要求明确,并提供宿舍与伙食。在工厂建设方面,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已于 6 月中旬主体竣工,7 月初启动试点投产,预计 7 月底全面投产并开始产能爬坡,占地 53 公顷,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且小米已计划在二期厂区东侧建设第三座工厂,并于 6 月以 6.35 亿元竞得相关地块。同时,小米汽车在全国门店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在 92 个城市开设 335 家门店,7 月还将新增 18 家。
在供应链方面,小米汽车产能提升高度依赖供应商协同。例如,宁德时代独家供应 YU7 Max/Pro 版三元锂电池,小米已成为宁德时代第一大客户;富特科技作为高压电源系统独家供应商,也在根据需求实施扩产等方案。部分供应商甚至倾斜产能给小米,如智界 R7 的供应商因产能全给小米,导致激光雷达交付延期 3 个月。自 2 月起,小米汽车内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涉及智能制造、供应链、产品研发和智能座舱等核心部门,旨在打通全链条效率,为产能爬坡助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小米汽车也并非毫无机遇。小米品牌本身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热情高涨,这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用户基础。随着二期工厂的投产及产能逐步提升,若能有效解决产能问题,小米汽车有望在 2025 年实现交付量的突破,甚至超越 35 万辆的目标,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稳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但当下,如何平衡产能与订单,化解用户焦虑,应对友商竞争,仍是小米汽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