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这个标题,大家就知道,今天的这篇文章将谈两个话题。
第一个话题,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存量市场”阶段。对于我的这个结论,我估计相当一部分人不以为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汽车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7%。见到这个数据,有人或许会问,明明是“增量市场”,你为什么说是“存量市场”呢?
接下来,请容许我仔细分析一下: 一、从国内市场真实的需求数据上看,没有增长那么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是国内主机厂的批发数据,没有包括进口车的量,而今年汽车进口量是下降的,前5个月,汽车进口同比下降了32.8%;另外,其数据也没有包括“平行出口”的“零公里二手车”的量,2024年我国月均二手车出口(大部分是“零公里二手车”)大概在4万辆左右,今年出口的量肯定比这个大。
二、从国内汽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看,1-5月份同比增长是零。这个数据更为关键,它代表的是国内汽车市场真实的购买力。而且这个购买力还是在国补、省补等一大堆政策刺激下才取得的。由于去年7月“两新”政策才实施,而今年从1月份就开始了,所以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是理所当然的。预计今年下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如果没有新的增量政策,这个同比增长率很有可能是个负数。
由此可见,现在真实的国内汽车市场就是一个“存量市场”。
之所以要谈“存量市场”这个概念,主要是因为接下来要 谈第二个话题,即厂家的主要竞争策略,因为面对“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主机厂的竞争策略是不一样的。
在“增量市场”上,竞争策略比拼的是 速度,厂家可以“多生孩子好打架”,搞多个品牌、N个车型,去抢占地盘,在快速增长的不同细分市场全面开花;而进入“存量市场”后,竞争策略比拼的是 效率,厂家应尽量少搞品牌、少搞车型,集中力量搞“爆品”车型,聚焦再聚焦,以最少的车型获得最大的销量,以此来提升投入产出的效率。
而目前我看到的是,相当多的厂家与此是背道而驰的,还在增加品牌,每个品牌还在研发大量的车型。每次听到他们介绍这样的宏伟计划,我的头都是晕的,我不知道, 这么多车型将来卖给谁?我估计,其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这么做其实只有一个理由:从过去到现在,从国内到国外,主机厂做规划都是这么搞的。这是什么呢?就是典型的习惯性的路径依赖。
但现在时代不同了,该赶紧换打法了! 从过去的“大而全”,变成未来的“少而精”,而这一切又离不开两个字:“聚焦”。
说到“聚焦”,听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相当不容易,不是一般的不容易,因为它是反人性的。
“聚焦”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专心只干一件事。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吃饭时只管好好吃饭、睡觉时只管好好睡觉,上厕所时只管好好上厕所⋯⋯,但天底下有几个人能做到呢?更有甚者,现在不少人上厕所时都拿着个手机看。
我们人这一辈子,如果专心只做一件事,百分百绝对能成功!但问题是出在由于客观与主观的原因,我们得做许多事,而这绝大多数时候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做的,根本来不及思考自己喜欢不喜欢、合适不合适,反正稀里糊涂就这么过来的,直到自己退出历史舞台才有点感悟!
所以我常说, 人这一辈子难的不是干很多事,难的是只干一件事,当然,最难的是什么事都不干!
相应地,汽车厂家难的不是搞很多品牌、很多车型,而是只搞一个品牌、几个车型。我们正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我预测,未来的跨国汽车公司肯定与过去不一样,其品牌与车型,一定会比现在丰田、大众少得多、更集中。
目前在这方面,国外做得比较好的是 特斯拉,这么多年,就只搞了Model3、ModelY等几款车,国内做得比较好的 是小米,SU7、YU7一上市就门庭若市、供不应求,预计很快这两款车加起来的月销量,就会超过别人的十几款。
过去,国内其实也有一家车企通过“聚焦”战略,获得过阶段性的成功,那就是 长城汽车。相当一段时间,在乘用车领域,它只做SUV,只打造一个品牌“哈弗”,销量、利润均获得了丰收,而且在消费者心中也树立起了“越野”这个鲜明的形象。但非常遗憾的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搞了一大堆狗啊、猫啊⋯⋯,将长城这个品牌稀释了!由此可见,即使有了“聚焦”战略,要坚持下来也是多么不容易!
读到这里,我估计有不少人已基本认同了我上面“少而精”的“聚焦”战略,那在下一步具体工作中该怎么“聚焦”呢?我以为,由易到难,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找出自己过去相对畅销的车型,然后不断锐化,同时将其它的车型逐步放弃掉。我相信,不管是哪个厂家,在自己过去所有的产品中,一定有相对卖得不错的一两款车型,这是其历经千辛万苦、用巨大代价试出来的“宝贝”。
但非常可惜的是,这样的“宝贝”被绝大多数厂家自己放弃了,他们喜新厌旧,将研发的资源投向了新的品牌、新的车型,“老”的车型无人问津或少人问津,这是极其愚蠢的一件事。
正确的做法是不断升级这些相对畅销的车型,让它们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力争通过一代一代持续不断的改进,将它们打造成家喻户晓的精品。
第二步,找出竞争对手比较畅销的车型,然后“模仿”它,最终超越它。这是在自己不具备洞察客户能力之前,相对比较简单、快速的一种方法。
我给这个办法取了名字叫: “模仿+创新”,起初“模仿”的成份可以多一些,慢慢地,“创新”的部分越来越多,这样就可以实现超越,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
现在一些厂家也在用这个路数,看到某个厂家某款车卖得好,于是开始“学”,但大多走的是“模仿+低价”的路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创新”不足,结果走入了死循环。
第三步,真正洞察客户需求,形成打造“爆品”的能力。在过去的文章中,我反复讲过什么是真正的“爆品”,那就是研发出来的产品要既能充分满足用户能说出来的需求,同时又要能满足用户需要但又不能具体描述出来的需求。
最近几天,我看了一个小米汽车研发负责人谈如何开发产品的视频,他讲的观点与我讲的基本如出一辙。特别是他讲的如何找出用户需要但又描绘不出的需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提到,雷军让他们的研发人员开发产品时,要不断地找客户聊天,聊天中也不谈汽车,在客户的生活场景中,捕捉他们的功能价值与情绪价值的诉求。
对于如何通过场景发观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点我真的深有体会。最近,我在网上看到全球知名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 达利欧、著名经济学家 张维迎、阿里巴巴前CEO 卫哲等许多人关于世界经济、中国经济与企业转型的长篇大论,最后发现,他们讲的这些东西中,许多与我过去谈的观点基本一样,只不过他们弄的更学术、更复杂,而我讲的比他们不仅更通俗、更简单,而且更全面、更深入。
那我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开着车到处“游山玩水”,在不同的场景中、在一个又一个经济细胞中去感受、去发现,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古人常说的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就是让人们去具体的不同场景感受生活的丰富与生命的精彩,最后发现事物背后运行的基本规律。
有的人也到处走,但没什么收获,原因是什么呢?这里面缺一个重要的东西:“觉察力”。
这个能力特别重要,那它又如何培养呢?这里介绍一个方法,就是时时刻刻“身心聚焦”,如我前面所说,吃饭时专心吃饭、喝茶时专心喝茶、讲话时专心讲话、开车时专心开车、干家务时专心干家务、睡觉时专心睡觉⋯⋯,古人常说的“制心一处”讲的就是这个。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炼就出这样的能力,最终连生死都可以超越,开发出一款“爆品”车又能算多大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