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报》评论员 程千凡
上海车展的聚光灯下,丰田bZ3X的流线型车身在展台上折射出银亮的光泽,人群像潮水般涌向这片科技感十足的“蓝海”。而十步之外的日产展台,工作人员正默默调整着N7纯电轿车的展示角度——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新车,此刻在玻璃幕墙的反光中显得有些孤单。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正上演着冰火两重天的戏剧。丰田汽车公布的上半年成绩单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华销量同比增长6.8%,83.77万辆的数字背后,是4年来首次突破的上半年正增长。这个数字像一柄双刃剑,既刺破了日系车在华连续下滑的阴霾,又映照出本田、日产两位老伙伴的艰难处境——前者销量同比腰斩24.2%,后者也难逃17.6%的跌幅。
数字背后是时代的潮汐。当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4.3%,当比亚迪以381.7万辆的半年销量超越日系三强总和,当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攀升至68.5%,这场变革早已超越简单的市场争夺,演变为技术路线与产业思维的终极对决。
一汽丰田工厂的流水线上,第37.78万辆亚洲龙正缓缓驶下产线。这个数字背后,是丰田“双轨并行”战略的精准落子:既通过以旧换新政策激活存量市场,又以bZ3X等新能源车型开拓增量空间。展台上,年轻父亲指着中控屏上跳动的续航数字,向孩子解释什么是“充电10分钟,行驶300公里”——这样的场景,正在中国300多个城市的丰田4S店重复上演。
广汽丰田的智能化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新一代“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这个与Momenta合作开发的系统,能在复杂路况中实现“城市记忆领航NOA”。当本田烨系列因智能化不足遭遇冷遇时,丰田已悄然完成从燃油车霸主向新能源玩家的身份转换。
武汉本田工厂的停车场里,成排的雅阁混动版蒙着薄灰。这款曾创造连续19个月销量冠军的明星车型,如今正被比亚迪汉DM-p等插混车型蚕食市场份额。本田中国本部长三部敏宏在东京的办公室里,盯着中国市场的数据曲线,眉头紧锁——3月推出的“烨”品牌首款车型,月销量仅及预期的三分之一。
日产的处境更为艰难。常州工厂的关闭,让这个曾在中国拥有140万辆产能的巨头,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在N7纯电轿车上。但当这款搭载高通8295芯片的新车,在懂车帝的实测中输给小鹏P7i的智能座舱时,日产工程师们终于意识到:在智能化赛道上,他们已落后至少两个迭代周期。
北京798艺术区的咖啡馆里,两位汽车分析师的对话折射出行业变局:“过去我们讨论日系车,总绕不开省油、耐用、保值率这些关键词。现在年轻人买车,首先问的是有没有城市NGP,充电桩好不好找,车机能不能打游戏。”
这种转变在数据中清晰可见:2025年上半年,中国插混车型出口同比增长210%,而日系纯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不足2%。当丰田开始在广州建设固态电池研发中心,当本田与索尼联合开发具备AI交互功能的AFEELA 1,这场变革已从市场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
深夜的广州港,满载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滚装船正驶向欧洲。甲板上,比亚迪海豹的尾灯在夜色中划出红色轨迹,如同这个时代最醒目的注脚。对于日系车企而言,中国市场的剧变既是警钟,也是机遇——就像丰田展台上那辆bZ3X,既保留着日系车一贯的精致工艺,又搭载着面向未来的智能基因。当潮水退去,真正的弄潮儿终将在技术与市场的交汇处,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