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一个现象,挺耐人寻味的:
就是大家嘴上都在说“增程/插混最现实、最稳妥”,可纯电车的销量,却在悄悄往上窜。
就拿今年上半年来说,不少插混/增程车型其实卖得一般,但纯电的比亚迪、小鹏、小米这些品牌,却一台接一台地走进了主流家庭。
更有意思的是,在很多新能源车友群里,开始悄悄多了些“换车的人”——
而在此之前,他们都是增程/插混车的拥有者!
这就让人好奇了:
不是说插混才是“最省心”的选择吗?为啥真正懂车、懂趋势的人,反而不选它?
他们到底发现了什么“隐藏信息”?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这件事。
谈到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瞎扯”——
因为理想、问界这样的品牌,不都在靠“增程混动”大杀四方,哪有纯电什么事?
就拿5月份来说,理想汽车卖出了4.08万辆汽车,问界卖出了3.66万辆,几乎和奔驰、宝马、奥迪的销量相当了。
从这些数据来看,无疑“可油可电”才是王者!
不否定这些情况,但我们看得更细一点就会发现:
这些品牌主打的是高端市场,本身用户基数就小,单价高、声量大,自然容易引人注目。
可如果把目光放到更广的市场,特别是20万以内这个“决战区”,你会发现——
越来越多用户,其实在悄悄转向纯电。
就拿小米SU7来说,开卖快一年了,订单依旧供不应求,提车用户都排到明年了;
更离谱的是Yu7——开售一小时,大定订单就冲到了28.9万辆!
而你要知道,这两款车都不是“可油可电”,而是纯纯的纯电车。
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
最直接的原因,其实藏在一句话里:
“用过之后才知道,插混不是‘两全其美’,而是‘两头都不美’。”
这话,不是一句吐槽,而是很多前插混车主真实的心声。
比如一位开过理想ONE的网友说得很扎心:
“城市通勤吧,电池最多跑个150公里——夏天开空调掉电快,冬天更惨,开一半就要烧油。”
“可一旦上高速呢?其实也不省心:
亏电油耗直接飙到10个,和纯油车有啥区别?还得忍受那个发电机轰轰响。”
“最难受的是,你还老想着充电还是加油,亏不亏电,反而变得更不省心了。”
再加上充电桩越来越普及,快充速度也越卷越快,增程/插混的性价比就更低了。
这可不是乱说。
拿比亚迪来说,最近就推出了兆瓦闪充技术,可在5分钟内补充400公里续航。
而且,这还不是实验室的概念,已经率先在汉L、唐L车型上搭载。
不仅如此,比亚迪还宣布与小桔充电合作共建10000座兆瓦闪充桩、与新电途合作共建5000座兆瓦闪充桩,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兆瓦闪充生态普及。
就就在基础设施和充电效率的飞速进步,买增程/插混,真的没多大必要了。
更现实的问题还在于:
很多人后来才发现——插混/增程的“使用门槛”其实挺高的,真正用得明白、用得舒服的人,其实不多。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
你得有固定充电条件,比如家里能装桩,单位也能充,这样你才能保证日常通勤“用电跑”,不烧油。
但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这个条件!
你住老小区,没法装桩;单位也没私人充电桩,全靠抢共享桩,稍微忙一点,电就充不上。
结果呢?
天天开着一辆“电为主、油兜底”的车,却天天都在烧油。
这时候,你还不如直接买台省油的混动,起码别折腾。
还有个门槛,是你得有精力管它:
亏不亏电、加多少油、什么时候充电、哪有快充桩…这些都得你时刻上心,一旦疏忽,就容易掉坑。
像有个博主说得很真实:
“我每天工作已经够累了,还得琢磨车用电模式、能耗策略,跟打副本一样,完全没有‘省心’二字。”
说白了:
插混/增程这类车,本质上就是“省油策略工具车”,而不是那种上手就能享受的“生活工具车”。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再愿意花时间、花脑子去伺候一辆车——
他们要的,是开起来简单、用起来省事的“傻瓜式体验”。
而纯电车,恰好就是这样一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