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秒,一辆崭新的电动汽车就这样诞生了,这速度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吧?
今天《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实业兴国 实干兴邦"的报道,里面专门提到了小米汽车的北京超级工厂,雷军看到后马上就转发了,说实话,看到这个报道我挺有感触的,因为里面提到的那个对比真的太强烈了。
以前我们国家造第一辆轿车的时候,那个场面想想都心酸,什么都没有,资料没有,经验也没有,设备更是谈不上,工程师们只能从进口的废钢里面翻找汽车零件,然后照着画图纸,整个车身制造基本上就是工人们一锤子一锤子敲出来的,那种艰难程度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想象不到。
但是现在呢,走进小米在北京的这个超级工厂,场面完全不一样了,700多个机器人在那里忙活着,运输零件、组装汽车,200多道关键工序全部实现了数控化,就是说100%都是机器在干活,平均每76秒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这个速度真的让人震撼,我觉得比很多传统车企都要快。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YU7上市那几天的疯狂场面,环球时报说这是"YU7现象",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新预期,听起来有点官方,但数据确实很惊人,上市72小时内,小米汽车全国335家门店,平均每个店都锁单了800到900台,锁单率达到75%-80%,这个数字在汽车行业确实不常见。
连外媒都开始感叹了,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对手,清华大学的经济学家厉克奥博更是直接说这是现象级事件,在整个汽车工业史上从来没有谁能一下子有这么高的订单量,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夸张。
厉克奥博分析这个现象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说中国是全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储蓄必须转化为消费才能给经济提供动力,回想起来确实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消费一直在升级,最开始大家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后来买冰箱、电视、洗衣机,再后来买房买车。
这些年好像确实有点停滞了,智能手机该换的都换了,汽车市场也接近饱和,消费者找不到新的兴奋点了,但YU7的出现让大家突然又兴奋起来,原因就是通过企业在先进科技上的创新,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和兴奋点。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用户愿意花这么多钱买一个汽车产品,体现的是对未来的积极预期,不管是对中国经济还是对自己的生活都很乐观,现在的年轻人确实有活力,愿意参与经济活动,对未来有着积极向上的期待,他们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底气所在。
小米汽车这个案例其实挺有代表性的,从手工敲打到76秒下线,从无到有到领先,这种变化不只是技术进步,更是整个国家制造业实力的体现,雷军转发这个报道,可能也是想表达这种自豪感吧。
不过说实话,现在小米汽车工厂还是供不应求,人满为患的,雷军还得继续扩大生产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种甜蜜的烦恼估计很多企业都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