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数赢家,销量输家
一辆车长近5米、轴距2米9的合资B级车,配2.0T+8AT动力,入门价跌到11万出头,这样的配置放在任何品牌都该是“销量王牌”,但起亚K5却成了例外。 2024年9月,新款K5上市首月仅卖出46辆;近一年总销量1753台,月均不足150台,最惨时单月销量仅73辆。 当价格战席卷车市,起亚的“以价换量”策略彻底失灵。
价格一降再降,消费者仍不买账
起亚K5的官方指导价定在13.98万-18.98万,终端优惠最高达4.7万,1.5T入门版实际成交价仅11.58万,比同级的现代索纳塔还低。 2.0T车型落地价约16万,比别克君威便宜近3万。 即便如此,消费者依旧转向竞品:帕萨特优惠后卖16万出头,月销轻松破万;凯美瑞终端价17万起,常年位居销量榜前三。 价格优势在品牌劣势面前不堪一击。
动力配置的“致命分裂”
起亚K5的销量困局,一半源于动力系统的矛盾。 1.5T车型虽然便宜(11万出头),最大马力170匹,油耗仅5.95L/百公里,却搭载了消费者最忌讳的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 低速顿挫、可靠性存疑,直接劝退90%的潜在买家。 2.0T车型配8AT变速箱,动力强劲(240马力)且油耗合理(8.5L/百公里),但落地价跳涨到16万,与国产新能源车价格重叠。 一位车主直言:“加点钱能买比亚迪汉DM-i,谁还选燃油车? ”
被政治和品牌拖垮的“性价比之王”
2011年进入中国时,起亚K5曾以“颜值+低价”横扫市场,月销过万堪比凯美瑞。 但2017年“萨德事件”后,韩系车口碑崩塌。 即便事件过去8年,消费者仍心有余悸:“买韩系车怕被砸玻璃”的调侃在论坛随处可见。 更现实的问题是品牌边缘化:起亚4S店大量关闭,售后网点缩水至三四线城市难寻,车主保养要专程跑百公里。
小毛病扎堆,召回也救不回口碑
打开投诉平台,起亚K5的故障清单触目惊心:
发动机异响、怠速抖动、涡轮增压故障,占投诉量40%;
车身异响涵盖天窗、排气管、内饰接缝,被车主戏称“移动交响乐团”;
车机系统卡顿如“老年机”,导航频繁断连;
大灯故障率超高,雾灯进水成通病。
起亚曾发起两次召回,但矛头只对准轮毂断裂、曲轴抱死等极端问题,对高频异响置之不理。 一位2023款车主苦笑:“修了三次天窗异响,现在中控台又开始咯吱响。 ”
隔音和底盘:省成本埋的雷
起亚K5用上了轿跑造型、贯穿尾灯,但内在却暴露成本妥协。 车速超过70km/h后,胎噪风噪灌入车厢,高速通话要靠喊,同级仅别克君越能用主动降噪压制噪音。 为营造“运动感”,悬挂调校偏硬,过减速带颠簸感直接传递座椅,后排乘客“颠到离座”。 后排座椅无法放倒,后备箱塞不下婴儿车。
竞品围剿下的孤独败局
当国产新能源用“冰箱彩电”和智能驾驶收割市场,起亚K5的卖点仍停留在“性价比”旧叙事。 对比同级:
比亚迪汉DM-i 起售价16.98万,标配L2驾驶辅助+纯电续航121公里;
特斯拉Model 3 降至23万,智能座舱和OTA更新碾压燃油车;
帕萨特 凭德系口碑+稳定二手保值率稳守燃油基本盘。
起亚K5的“燃油经济性”“大空间”在新时代毫无还手之力。 一位销售透露:“店里K5展车落灰三个月,年轻人来看一眼中控屏就走了。 ”
一辆车的“生不逢时”
2025年初,起亚为K5新增了360°全景影像和隔音玻璃,但车机依旧卡顿,变速箱仍未更换。 经销商清仓时抛出“买K5送三年保养”,最终月销量勉强突破200台。 在新能源与政治夹击下,这场燃油车时代的悲剧早已写定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