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的退场,或许不会锣鼓喧天,却已经悄悄按下了“倒计时”。
因为可油可电的车型,正在迎来2.0时代,而且比想象中更快、更猛。
就拿年底即将发布的小鹏 G01 来说吧:
CLTC 纯电续航能跑到 430 公里,总续航最高可达 1400 公里,还搭载了 800V 架构 + 5C 超级快充。
不仅如此,多家品牌也在规划这样的产品,给增程/插混带来全新的变革。
可能你会认为,这貌似和油车没什么关系吧。
但事实是,关系太大了!
因为随着这种车型的普及,燃油车真的没什么价值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于用户体验,能实现“降维打击”了。
说白了,虽然增程/插混之前有油车的优点,但也继承了电车的缺点,让人难以接受。
可现在,2.0时代的“可油可电”车型,一口气把这些短板补齐了,再想坚持买油车,真的没理由了。
譬如,你觉得纯电续航短,中短途不够用?
但接来下来的可油可电,纯电能跑400多公里,城市通勤不用想,回趟老家也不犯怵;
又或者你担心长途不方便?
油箱兜底,加一箱油就几百公里,还能用800V平台 + 5C超充,12分钟就补上大半电
——你想用哪种方式,就用哪一种!
至于配置,那就更别说了。
现在这种车,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软硬件拉满,早不是那个“电动代步车”的样子了。
一句话总结——
你看中油车的优点,它全有;你担心电车的问题,它也都解决了;还可以自由使用,谁不想要这种“全都要”呢?
反观燃油车,还在“织物座椅 + 机械仪表 + 卡顿车机”上原地踏步。
开着没什么惊喜,用着也不见得多省,价格却一点不便宜。
考虑到这种体验上的实质性差异,油车的未来无疑会越来越暗淡。
其次,就是“使用前提”没有了。
简单来说就是,以前想用“可油可电”,门槛真的很高。
譬如,你必须要车位,得能装充电桩,能每天充上电。
但大多数人能满足这个条件吗?真的很难!
因为很多老小区,压根就没有多余的私人停车位;
就算有,动辄就是数十万,真心买不起;
然后加上电力报装、物业审批、线路改造……真的很折腾。
当然,你说,不装桩行不行?
也不是不行,但麻烦是真的多。
因为外出充一次电,起码50分钟,没几天就用完了,特别折磨人。
特别是进入冬天以后,这种频次还增高——如果没有家充,说难听点就是“被车牵着过日子”。
可到了2.0时代,事情变了。
纯电续航400公里打底,一周一充完全没问题。
再加上800V + 5C快充,12分钟补电近300公里——你早餐都还没买完,车就能上路了。
说白了,就是“家充”从雪中送炭,变成了锦上添花的事情。
鉴于此,那还坚持燃油车的理由,是真的一点都没了!
最后,就是噪音和震动,也终于不再是“硬伤”了。
很多人以前对“可油可电”车型犹豫,说到底,并不是因为电,也不是因为油——
而是因为“亏电之后,体验一落千丈”。
尤其是早期的插混和增程,电用完了,发动机一介入就开始抖、吼、拖。
油门踩下去半天没反应,开着比十年前的二手油车还难受。
更夸张的是,有人开在高速上电刚耗尽,一脚油门下去,发动机轰的一声响起,震得方向盘都发麻,感觉车要散架了——那种落差感,谁开谁知道。
但现在真的不一样了。
进入2.0时代之后,这个“老毛病”几乎会被连根拔起:
一方面,电池容量大了。
纯电能跑四百多公里,城市通勤、周末短途几乎不可能亏电。
就算偶尔电不够,随便补个几分钟,也能顶个上百公里,压根不给“发动机接管”的机会;
另一方面,电池的充放电倍率上来了,动能回收的效率也变高了。
说白了就是,以前电池倍率低,动能回收就像个“花架子”,回不了几度电。
亏电状态下,还得发动机苦苦支撑。
但现在不少车型用上5C电池,动能回收的功率也能提升,一下子就能冲回来数十公里。
哪怕进入临界状态,也能迅速回血,减少发动机的介入频率。
这样一来,不光声音小了,顿挫感也淡了许多,原本最拉胯的部分,也变得能打了。
总的来看就是:
论纯电续航,接下来的可油可电,能到400多公里,没有短途焦虑了;
论补能效率,也达到5c 充电了,完全可以不依赖家充;
论亏电体验,大倍率电池,也能补齐这个短板;
论配置,也高出纯油车一大截….
就这种全方位的超越,说可燃油车“判死刑”,真的没一点夸张,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