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从2025年5月份额的数据来看,中国汽车销量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已达34.7%,同比提升2.7%。全球前十大车企,中国厂商除了比亚迪排名第六,还有吉利上榜,位居全球第九。而在高端市场,鸿蒙智行、蔚来、理想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鸿蒙智行,售价四十五万、近百万的车,十分畅销,连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都得让路。
中国汽车产能已占到全球产能的1/3以上,将冲击欧美和日韩的汽车厂商。美国汽车产业就正在走下坡路,特斯拉也因为马斯克趟浑水,受到波及,在全球数十个国家被抵制,销量下滑。对此,美国产业界认为,美国汽车产业之所以落后了,是因为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边界感太强,不涉足汽车产业。
厂商越集中,技术成熟就越快。中国因为新能源品牌众多,带动了产业链的成熟与技术完善。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曾多次称赞中国电动汽车,认为中国电动车已经领跑,而苹果、谷歌又不参与这场“战争”。
吉姆·法利认为,苹果、谷歌完全可以造车,完全有可能成为全球一流的车企。因为它们有软件生态优势,有硬件制造经验,更有全球领先的技术,无比雄厚的资金,它们造车其实相对简单。然而,它们对此并不感兴趣,也十分谨慎,对汽车安全的验证要求极高。
在产业高度细分的今天,造车比造手机容易多了。苹果曾经研究数年,投入数百亿元,最终放弃汽车项目。这反映出苹果公司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没有突破性的创新,没有绝对的安全,没有改变产业的能力,它不会轻易涉足。
谷歌也是如此,它是全球最早(2009年)涉足智能驾驶领域的企业,那时中国车企还没有开始研究,谷歌的智能驾驶汽车已在公路上奔跑了数年,积累了大量数据。然而,谷歌也十分谨慎,即便智能驾驶技术领先,也生怕不成熟,生怕出车祸。以至于有媒体说,谷歌谨慎过了头。
相对来说,中国企业效率更高,只要认准市场够大,就会冲进去,不会顾虑太多东西。互联网公司、手机厂商、家电企业等,它们都纷纷杀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几年间,冒出了一大堆新能源汽车品牌,如理想、蔚来、小鹏、小米、零跑以及鸿蒙智行下的多家品牌等。即便是比亚迪、吉利、长安、广汽、上汽等,也在不断孵化新品牌。
今年,全球70%以上的电动汽车,由中国制造。美国要想赶上来,没有科技巨头的参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