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一个很诡异的现象:
明明大家都说氢能源才是终极能源,零碳、补能快、续航长、排放只有水…
可真到了现实里,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几乎没人认真搞氢能源车。
反倒是日本,一个国土狭小、加氢站都没地儿建的国家,把氢能源当成“国家信仰”一样在推。
这合理吗?
有人说,原因很简单——因为“氢能源关键专利”基本被日本垄断了,中美搞不了,搞也不值当。
听上去好像有点意思,但真相真的是这么简单吗?
或许不然!
01 中美真没大力推广氢能源车吗?
提到这个问题,实话实说,中美其实并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没有大力推广氢能源车。
反而是从很早开始,就积极布局了。
譬如早在2003年,小布什在国情咨文上就高调宣布“氢燃料倡议”,还豪掷12亿美元要让“21世纪的孩子开上氢车”。
同一时期,美国能源部还拉上通用、福特,搞了个名叫“FreedomCAR”的项目,冲着氢车商业化去的。
加州更是热情高涨,前州长施瓦辛格搞了个“氢高速公路”计划,立志在全州铺满加氢站。
这几年你在加州看到的丰田Mirai、本田Clarity,都是那时候种下的果。
中国也一样,最早在“十五”863计划里,就把氢能源列为国家重点方向,和纯电、混动并列为“三大主线”。
而在补贴上,更是给足了“特殊照顾”,别的新能源早退坡了,它还继续吃红利吃到2020年。
再往后,像冬奥会那阵上千辆氢燃料车在张家口穿梭;
广东、上海、京津冀搞示范城市群、建加氢站;
潍柴动力、上汽、长城这些主机厂也都真金白银砸进去了——这怎么能叫“没搞”呢?
听上去,似乎我们错判了“中美的投入”,但现在变得这么不温不火,是因为“专利”都在日本手吗?
02 是因为专利问题放弃了?
理论上,似乎是这么一回事。
因为早在18年前,日本就开始搞氢能源技术了:
譬如本田在2008年推出FCX Clarity试验租赁,丰田于2014年发布全球首款量产氢燃料乘用车Mirai;
同时,从电堆、膜电极到高压储氢罐,全链路技术都有本国企业卡位;
再加上日本公司持有的相关专利数量,曾位居全球第一 ….
考虑到这些情况,似乎有一定道理!
可这就等于“别人搞不了”吗?还真不一定。
一方面,日本其实没那么封闭。
丰田早在2015年就宣布开放部分燃料电池技术专利,后续也持续与中国、美国开展合作。
像亿华通、巴拉德这些企业,背后都有“外援”加持。
另一方面,中美也不是原地站着看。
中国这两年氢能专利增速飞快,连日经都说“日本地位正在被改写”;
此外,在一些关键制造工艺上,中国已经具备追赶能力,尤其是重卡、工业用氢这类“非乘用场景”。
所以说,专利门槛不是放弃的理由。
真相可能更现实——不是搞不动,而是算了算账,觉得搞下去,没那么值。
03 为什么说搞下去不划算?
这不是瞎说,因为但凡了解下就会发现:氢能源汽车的发展实在太贵、太难、太不划算。
先说基础设施。
建一座加氢站,动辄上千万,还得选址、审批、铺管道,远不是充电桩插电就能搞定那么简单。
结果就是车少没人用、站点亏钱关停,站点关了车更不敢买——彻头彻尾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
美国加州就吃过这亏:铺了几十座氢站,结果维护跟不上、氢源不稳定,很多站干脆直接停了。
韩国甚至还出现过全国3/4加氢站,一夜停摆的尴尬场面。
再说车本身。
丰田Mirai一台就要70万左右,性能还跟不上纯电,续航也不比顶配电动车多多少;
最坑的是,加一箱氢要花上七八百块,跑出来的里程还没电车划算。
你想想,一个天天被说成“终极能源”的产品,买贵、用贵、维护也贵——谁真愿意掏这个钱?
更别说纯电这边卷得飞起,续航700+、20分钟快充、价格直逼燃油车,还遍地是充电桩。
你站国家、车企、用户的角度来看,就这么多缺点,怎么看似乎都不值!
总的来看就是:
氢能源车这件事,就像一个梦想很大的天才学生——
成绩也不错,论文发得多,可一到毕业找工作,却被现实打了脸。
不是他不够好,而是太贵、太难、太挑环境。
更麻烦的是,身边还有个“学得快、卷得狠、朋友多”的同学——电动车,早早就跑起来了。
所以,别再用“专利被日本垄断”这类表象理由,去解释氢车的冷场。
真相往往更残酷也更简单:资源有限,优先级只能给最能跑出来的那一个。
而氢能源呢——它很美,但还远远不够好,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