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降价我就不买!”这是我们经常在汽车相关内容下方看到的一类留言。
诚然,眼下的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个有史以来竞争最激烈、内卷最严重的时期。在供大于求的行业现状下,车企及经销商似乎只有降价这一条路径可走。
不过赔本生意换谁都不可能一直做下去,随着为生存高举“反内卷”旗帜的车企越来越多,行业竞争格局重塑已近在咫尺。
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在意的还是未来买车是涨价?还是跌价?
今天,“波帆说车”就抛砖引玉说说自己的看法。
多部门发声叫停“内卷”促车价稳定
关注汽车产业的朋友或许知道,为平息当前行业内愈发严重的“内卷”和“价格战”,国家相关部门已经不止一次发声。
早在2023年底,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会议上提到加强汽车行业规范管理,整治恶性竞争,并强调通过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配合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等措施维护市场秩序。
2024年1月,工信部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时,提及将“优化汽车行业竞争环境”,重点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推动产业向高质量、技术创新方向转型。
同时,工信部也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汽车行业不正当竞争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规范企业竞争行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在2023年3月召开的“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后,通过官方渠道,针对多家车企加入价格战致行业利润承压,可能对行业长期发展和消费者权益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发出倡议,明确反对“无序价格战”,并呼吁行业理性竞争。
在2025年6月5日商务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相关发言人针对记者关于汽车市场“价格内卷”的提问也表明了态度——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综合整治与合规引导,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可见,国家层面已经开始着手调停汽车市场这场“价格战”了,在相关举措引导之下,汽车价格不说会涨,但整体继续下行估计是比较难了。
各行业计划性减产会将推动车价回稳
值得一说的是,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计划“促稳减产”的行业,并非只有汽车产业。
据DeepSeek给出的信息显示,2025年国内光伏玻璃行业、钢铁行业、石化化工行业、水泥生产等行业都在进行计划性减产。
其中,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计划将于本月起集体减产30%。
钢铁行业,一些地区钢厂收到限产通知将烧结矿产能利用率从83%降至70%,减少日产3万吨。
石化化工行业按国务院《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求将在2025年底前将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并淘汰200万吨/年以下的常减压装置。
那么在材料减产的作用下,整车制造成本上涨也就是可以预见之事。生产成本上涨和存量市场需求追高无望的双重作用,就势必会逼迫汽车行业的整体产能缩减。
而产能的整体缩减,也就意味着汽车市场的供需关系将回归平衡,车价也就会回归稳定态。涨价倒不一定,但至少不会继续下跌了。
往后补贴、税费政策如何调整谁也保不准
虽说汽车售价降低至当下状态,要复涨上去已经很难,不过购车总花费会不会略涨还真不好说。
先看一组数据,今年5月,国内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复超50%,预计6月更是有可能接近55%。换句话说,新能源车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优势地位,是否还需要减免购置税等政策的扶持?上面或许会重新审视。
要知道此前已经有部分城市将插电混动车从购置税减免政策享受范畴中移除了,接下来汽车购置税减免范围一步一步缩小也是大势所趋。
若2025年12月31日之后,某些种类的新能源车不再享受购置税减免政策,或是需要按照应缴购置税的一定比例进行缴纳,那对于恰好要购买这类车型的消费者而言,是不是等于购车的总支出上涨了?
另外,2025年12月31日之后购车,国补和地方补贴还会不会延续?会不会调整补贴金额?目前也都是未知数。若取消补贴或减少补贴金额,对于符合补贴条件的购车者来说,购车总支出也有可能上涨。
结语:综上所述,未来国内汽车市场整体价格止跌为稳,几乎是没跑了。而今年之后购车相关税费、补贴是否调整目前尚不好说。到了“金九银十”或年末旺季,购车需求增多也很有可能让经销商收紧优惠促销政策。所以眼下的七、八月传统淡季,或许就是未来5年地板价购车的最后窗口期。对此,各位车友怎么看?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波帆说车”删除)
上一篇:终于!今晚,央视要直播了
下一篇:2.3T动力强劲高速巡航稳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