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账期、降杠杆、控产能。
这是关于“汽车主机厂的三条红线”预测。根据吴晓波频道报道,汽车行业由市场经济而非计划经济主导,有关部门大概率不会出台“降杠杆”“控产能”相关政策,但行业标准方面,如智驾、车辆安全和质量标准的监管,未来可能会趋严。
但不管如何,国家全面整治汽车行业“无序内卷”的态度已明确。
6月27日,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将自2025年10月15日起施行。同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推出金社平文章《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指出,“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从法律规范到官媒发声,这种“反内卷”之风也已盛行至茶界。(点击查看此前内容)
不平静的车市
“价格战”或将偃旗息鼓
NEWS
”
车市,依旧硝烟不断。
持续两年多的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今年5月,国内汽车市场“贴身肉搏”的场景再度集中出现。比亚迪率先发起,旗下王朝网、海洋网22款车型推出限时“补贴价”或“一口价”,最高直降5.3万元;吉利、奇瑞等合资、传统及新势力车企也纷纷加入战局。同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百余款车型加入降价大军。
△(图片来源:各品牌官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汽车行业全行业利润455.9亿元,同比减少26.33%。可见,这场看似热闹的促销狂欢背后,是一场以牺牲利润换取市场的“豪赌”。诚然,降低售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带来短期利益,但无底线的价格战终将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这在业内已达成共识。
自5月3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开始,车圈这场价格战的风向似乎有所转变。
6月1日
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实施,规定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时,需自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
6月10日-11日
一汽、东风等17家重点车企密集发布声明,承诺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
6月23日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关于呼吁汽车生产厂家优化返利政策缩短返利兑现账期的倡议。
……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经济分委会委员、福建现代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管曦指出,价格战会降低车企长期创新的激励,导致消费者很难体验到更为优质的服务。目前来看,这样的内卷已在车行业走到尽头,只有把竞争由单维的价格竞争,回归到体验、品牌、服务的多维竞争上,才真正有助于这个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部分(图片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行业集体发声进行变革,车市价格战是否就此出现顿点?暂未可知。但这场从政策端掀起的风暴,已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整个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从陷入“外卖大战”的相关平台企业被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约谈,到中国酒业协会联合各名酒企业、酒类大商共同发布《中国酒业防内卷式竞争倡议书》。反内卷的风潮席卷多个行业,茶行业不外如是。
盛产“卷王”的新茶饮
开始重塑江湖
NEWS
”
《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时指出,平台经济破“卷”才能重生。健康市场中的低价,应是商家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效应、供应链优化等正当手段实现的合理低价。
卷,应该越卷质量越好。以新茶饮为例,作为最早掀起9.9价格战的行业之一,却在去年便开始打出反内卷的旗号。
喜茶发布内部信提出:不做单纯低价内卷,强调“门店规模并非行业关键”,转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价值比拼。随后,奈雪的茶、茶百道等品牌通过产品研发聚焦健康化、场景化需求:蜜雪冰城、古茗等强化自建原料生产基地,并持续拓宽销售面,方向。今年,各个新茶饮品牌的联名、新店拓展都在断崖式衰减,谋求新增量。现今, 新茶饮品牌虽在各种外卖补贴中仍保持一定低价,但质量,方是品牌抓住消费者的关键。
△(图片来源:蜜雪冰城)
盛产“卷王”的新茶饮,清楚地认识到其应该“卷”的方向。
可见,新茶饮的崛起并非单纯的价格竞争,本质上是对产品的创新突破——通过口味多元、品饮即时等特点,精准契合年轻人需求。管曦认为,新茶饮品牌快速迭代的市场适应能力,更值得传统茶借鉴。观察新茶饮头部品牌可见,虽爆款易被跟进,但领先者总能通过口感微调保持优势。静态看,同一时间相似单品价格接近;动态看,领先者与后来者持续创新满足需求,推动行业良性竞争,这也得到资本市场的普遍看好。
△多个羽衣甘蓝新品(图片来源:咖门)
反内卷成主论调,恰反映许多行业正回归原始价格竞争,不利于长期发展。因此,反内卷不应沦为昙花一现的舆论狂欢,而需转化为持续性的具体行动。从目前来看,新茶饮品牌正在实施。
茶行业
走出“内卷”桎梏
NEWS
”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中国茶叶产量374万吨,增产5.5%。在产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未能提升销售量的茶行业从业者,也陷入压缩利润、低创新的困境中。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部分茶产区盲目扩张种植规模,导致市场出现低价劣质茶;直播间“9.9元包邮茶”现象尤为突出;部分茶企推出“买一赠五”等激进促销策略,虽短期内快速回笼资金,却透支茶叶品类的长期价值。
随之而来的,是茶界开始向“内卷”宣战。如黑龙江、山东、广西、山西等多地皆制定、发布相关茶行业自律公约,严格规范茶行业经营行为,彼此之间不恶性竞争。同时,华祥苑也联合合作伙伴发起“反内卷倡议”,呼吁同行共建透明、健康的行业生态。其他茶企也积极开发“茶+”衍生品,如茶点、茶味啤酒等,提升产业附加值。
△反内卷倡议书签署仪式(华祥苑供图)
近年来,在网络电商、直播带货推动下,产业链中间环节大幅缩减,茶叶价格更透明亲民。但产业门槛降低致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频发,消费者虽选择更多却更难抉择。管曦认为,对于茶行业而言,无论是新茶饮还是传统茶,都是“不创新,毋宁死”。创新的维度是多维且动态变化的,价格调整仅是其中一个方面——靠降低价格维持竞争优势,既不可持续,也容易被模仿。
因此,茶行业的反内卷,本质上是反对竞争中的单纯价格战,且仅针对定位于同一消费群体的茶叶产品的价格战。但这不涉及定位于不同消费群体的茶叶产品的价格差异,更不反对,甚至鼓励通过产品升级、服务改善、用户生态构建等创新行为,因为只有这些创新才能真正构筑企业自身优势,形成差异化。
无论是汽车行业不断被约束,还是新茶饮突破同质化困局等,都是茶行业反内卷的参考案例。尽管当前仍面临市场教育成本高、创新成果转化慢的现实阻碍,但行业已逐渐从单纯的卷价格转向价值提升,道阻且长,但曙光将现。
责编 / 姚艺玲
编委 / 王妙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