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押上,我一生所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而战,跟小米而战。如果法院判我赢了,那我就维护了公平正义,如果我输了,就还了小米一个清白。”
家人们,小米摊上大事了,雷军发布会上的原话,现在被律师引用,并即将开始一场恶战,这是要用“魔法打败魔法吗”?
5月14日,苏州一位自称是前资深法官,同时也是执业律师和小米车主的自媒体人,已正式在苏州起诉小米汽车,主要对“碳纤维机盖打孔”争议事件,存在诱导消费者想量产板与原型车性能强关联的行为,属于虚假宣传。
诉书中要求小米汽车退还定金2万元,并按照碳纤维机盖价款的三倍赔偿12.6万元,同时赔偿律师费1万元。
该车主表示那些已多次就产品问题向小米提出质疑,但未获回应,甚至发送律师函后仍“石沉大海”,于是直指小米“态度傲慢”。
这些说辞,你是律师,想要告小米,自然会有一万种“正当理由”,先把 “互联网流量” 这碗米饭吃得盆满钵满要紧。
当然,人家已有数十辆车,经济水平应该也是很好的,显然不只是靠流量赚快钱。
更深层的是,让大众认识关注他,用专业能力立住 “为人民发声” 的人设,引发群众共鸣与共情,甚至夸张地说,如果这波流量接得好,自己后半生,包括团队都会人气暴涨,不愁吃穿。
更耐人寻味的是,幕后可能有金主爸爸指使操刀,或是被抢了蛋糕的竞品友商,或是感同身受的车主,不惜花大价钱抹黑小米的嚣张气焰。
现在这年头,专业维权都成产业链了,从写诉状到买热搜一条龙服务,人家玩的可不只是流量生意。
截至发稿,小米汽车官方未对此案作出公开回应。法律界人士指出,若法院认定宣传内容与实物存在重大差异,小米可能面临更广泛的集体诉讼风险。此次纠纷或成新能源汽车行业营销合规性的典型案例。
电动EV:
从 “押上声誉” 的豪言到 “退一赔三” 的诉求,这场诉讼早已超越单一纠纷的范畴,演变为公众对企业诚信的集体叩问。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狂飙突进的当下,营销话术的 “擦边球” 并不鲜见,但当专业人士以法律为刃切入时,所有模糊空间都将接受司法的丈量。
当然,网络上的黑粉们也是见风使舵,当初小米SU7爆单的时候,他们喊着雷神牛叉,这一个半月小米又是事故致伤亡、又是前机盖、又是锁马力、又是质量榜倒一等事件心下,双标的人就出现了,真的是6啊。
甚至添油加醋,夸大事实真相的,法律证据摆在面前你都肯装瞎,巴不得让帽子叔叔把这些恶意造谣抹黑的博主都给抓了。
唯一清醒就是,只有那个人赚够了流量,挨够了骂,最后还是能靠情怀洗白。你们吵得越凶,他赚得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