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小米SU7作为新能源车市场的“新秀”,凭借高性价比和智能科技迅速圈粉,但与此同时,针对它的负面评价也愈演愈烈。从“质量垫底”榜单到碰撞测试造假风波,再到社交媒体上的无脑黑评,这些不良言论的背后,究竟是产品问题,还是另有隐情?
一、竞争压力下的“舆论围剿”
小米SU7的定价(21.59万-29.99万元)直接冲击了中高端纯电轿车市场,其销量表现(2025年月均1.5万辆)更让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倍感压力。行业竞争白热化时,“舆论战”成为打压对手的常见手段。例如:
二、评价体系乱象加剧信任危机
2025年初,某汽车质量网将SU7列为“质量最差”,但细究榜单漏洞百出:
三、恶意剪辑与法律维权之战
2024年8月,某博主剪辑SU7与极氪007对撞视频,造谣“车门无法打开”,后被小米法务通过车载备用电池记录的铁证揭穿。该事件暴露了部分自媒体为流量不择手段的乱象,也彰显了企业用法律反击恶意诋毁的必要性。
结语:理性看待争议,让产品说话
不良言论的激增,本质是市场激烈竞争与信息不对称的产物。消费者应警惕被片面信息误导,多参考真实车主反馈和权威实测数据。小米SU7的销量逆势增长已证明:真正的产品力,从不怕口水战。而对于行业而言,唯有建立更公正的评价体系,才能让竞争回归技术创新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