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拜腾汽车300亿“窒息式死亡”到博郡汽车“PPT造车”爆雷,从知豆电动车破产重整到南京银隆百亿项目烂尾,再到今年菲斯克中国总部撤离——南京这座曾喊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城市,9年间竟有5家新能源车企折戟。这些带着光环入场的“明星项目”,为何纷纷沦为产业坟场的墓碑?这场以万亿投资为赌注的狂飙实验,揭开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过度内卷的残酷真相。
一、死亡名单上的“南京样本”:政策红利的反噬
翻开南京新能源汽车死亡名录,可见清晰的“政策周期律”:
-2015年 知豆电动车进驻,恰逢国家补贴最高峰期;
-2017年 博郡汽车落地,对应地方新能源产业基金井喷;
-2018年 拜腾汽车30亿美元融资创纪录,与南京市“新能源汽车三年行动计划”同步;
-2021年 银隆南京基地停摆,正值补贴退坡关键节点;
-2024年 菲斯克撤离,撞上欧美“反补贴调查”枪口。
数据触目惊心:
南京市发改委统计显示,近十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投资超2000亿元,但实际产能利用率不足30%。更讽刺的是,当地某破产车企厂房内,未拆封的生产线包装膜上还印着“南京智造·全球领先”的标语。
二、解剖“内卷基因”:地方竞赛催生产业畸形
南京的困局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狂想曲:
1.招商锦标赛下的“量产焦虑”
“每个区必须引进1家整车企业”的行政指令,催生“捡到篮里都是菜”的招商逻辑。栖霞区曾同一天签约两家竞品车企,导致双方为争土地补贴互相压价。
2.资源错配造就“虚假繁荣”
为争夺拜腾项目,南京经开区曾承诺“零租金+代建厂房”,但30万平方米的工厂最终只生产出400辆试装车。与之对比,常州引入理想汽车时,要求企业自建厂房并绑定本地供应链。
3.技术空心化的“代工诅咒”
南京五家折戟车企中,四家选择代工模式。某倒闭企业高管坦言:“政府只看产能报表,没人关心我们三电系统全靠外购。”
三、死亡螺旋:当“内卷”吞噬创新
这些企业的集体夭折,暴露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结构性危机:
-“产能军备竞赛”:南京规划产能一度达200万辆/年,超过上海+深圳总和,但2023年实际产量不足10万辆;
-“人才虹吸黑洞”:拜腾巅峰期从福特、特斯拉挖来千人团队,但离职员工透露“70%精力用于应付政府汇报”;
-“供应链蝗虫效应”:某电池供应商被迫在南京设厂配套,结果被三家车企拖欠货款拖垮。
更致命的是,这种内卷正在扼杀差异化创新。南京某研究院报告显示,五家倒闭车企的产品规划中,80%聚焦SUV红海市场,零跑车、飞行汽车等前瞻领域无人问津。
四、破局之路:从“政策温室”到“市场丛林”
南京的教训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敲响警钟:
1.重构政企关系
学习合肥“以投代补”模式:当年押注蔚来汽车时,合肥政府要求企业完成对赌研发指标,而非简单考核产能。
2.建立容错防火墙
参考深圳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止损线”:对连续三年产能利用率低于40%的项目启动强制重组,避免沦为僵尸企业。
3.聚焦技术深水区
南京东南大学燃料电池实验室的遭遇极具代表性:曾研发出氢能源膜电极核心技术,却因本地车企只愿采购成熟零部件,最终技术被日本企业收购。
站在南京长江大桥上俯瞰,江北新区那些空置的新能源产业园如同巨大的问号。当潮水退去,我们终要回答:新能源汽车的终极战场,究竟是政府的PPT,还是消费者的车库?或许只有当地方政府放下“政策指挥棒”,企业停止“补贴依赖症”,这场产业革命才能真正驶出内卷的泥潭。
数据深一度:
-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平均存活周期:4.7年(行业均值)vs 南京:1.8年
- 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收益率:-32%(2023年审计报告)
- 全国新能源僵尸工厂数量:南京占比17%,位列第一